【罷免催生新公民運動(上)】大罷免折射臺灣社會集體焦慮,他們為什麼站出來?

【罷免催生新公民運動(上)】大罷免折射臺灣社會集體焦慮,他們為什麼站出來?

閱讀時間 10 分鐘

報導重點摘要

  • 大罷免行動從去年五月的青鳥活動種下火苗,立法院的亂象用各種不同的方式和強度,吸引不同的族群投入連署,目前已有 30 區成功通過二階連署門檻,有望進到罷免投票。專家認為,由於影響的因素太多,連國際情勢都有影響,最終會有什麼樣的結果,還很難說。
  • READr 為暸解民眾對罷免的看法,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同步在網路及實體活動中蒐集民眾意見,從中找到支持罷藍、支持罷綠與不支持罷免者三方的共識與歧見。
  • 我們遍訪超過 30 個對罷免有不同意見的民眾、各地罷團、學者專家,報導分成(上)(中)(下)篇,嘗試解讀這場史上第一次的大規模罷免,對臺灣民主的意義。此為(上)篇,解析從去年 5 月開始醞釀的罷免活動,為期一年究竟發生了哪些事,讓罷團成功繳出專家也無法預料的成果。
全臺大罷免進入二階連署倒數,罷免藍委部分截至 5 月 22 日,已有 30 個罷團達標送件、4 個罷免案確認未通過(彰化謝衣鳳、苗栗邱鎮軍、陳超明、新竹徐欣瑩),而明日是最後一區基隆市選區立委林沛祥的送件。
而國民黨則因涉嫌不實連署遭到檢調調查,同時得面對 6 月 24 日前,15 個綠委罷免案的二階送件截止日,黨主席朱立倫已要求所有民意代表全力協助,會將績效列入考核。
對於大罷免的成果,各界評價都是「超乎預期」。如著名時事評論員周偉航提到,從現在回顧當初主要的困難,是一開始罷團的信心不足,早期罷團成員堅持在街頭衝,但都只有十幾個人,規模很難擴大。
走到今日,35 個罷團幾乎各自都有破百位的志工、交出平均超過兩萬份的連署書,這些人從哪裡來?在我們訪談的罷團志工中,幾乎所有人都提到了去年 5 月的青鳥運動。

青鳥運動的召喚

罷團「雲林拔釘」(罷免丁學忠)的發起人,就是去年 5 月參與立法院的青鳥運動後,在坐車回南部的路上,開始思考接下來的罷免行動。志工 Coco 提到,「發起人覺得人民上街表達聲音給立法院的結果不如預期,但又不能坐以待斃,我們需要再多一點積極的行動。」
經濟民主連合召集人賴中強提到,「罷免」在 5 月的青鳥運動中只是活動的一環,不希望大家整天坐著聽演講太單調,就籌劃活動,讓大家丟球,選最想罷免哪個立委,「同時也讓很多人真的開始思考,我們是不是真的有可能罷免。但在那個當下,我相信沒有人想到大罷免最後的成果是這樣。」
Coco 回憶,當時網路上對國會的焦慮感還沒有那麼大,「好像青鳥運動上街之後,就回歸平常。雖然我們發起了罷免,可是那時參與的人數、民眾的反應,都沒有非常熱絡。」
罷團「敲羅行動」(罷免羅廷瑋)志工小羅也提到,「我們早期就是三個人去街頭,站一到兩個小時,才收到一兩張連署書,持續了 4、5 個月的時間,持續到我們覺得:這可能不會成功耶,照這個速度可能要收 10 年。」
直到 12 月 21 日,小羅印象非常深刻,「我們通常會提早半小時到現場,結果發現,現場全部都是人!我們本來以為他們是要去勤美誠品,後來才發現,他們全部都要來簽連署。志工一穿上背心,人群就開始包圍我們,我們的手沒有停下來過。」
「我一直記得那天的畫面。因為好幾個月來只有我們,沒有很多人關注,總覺得好像只有我們單打獨鬥。但那個當下看到大家站在那裡,才發現不是,他們只是晚一點來而已。」他說。
這個讓小羅難以忘懷的日子,立法院才剛通過《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憲法訴訟法》、《財政收支劃分法》修正案,「冬季青鳥運動」從 18 日開始接連三天,再次前往立法院表達訴求,但法案最終仍在 20 日三讀通過。
賴中強就提到,罷免人數快速增加,就是 12 月 20 日的週末開始,「三大惡法通過後,禮拜六、禮拜天連署的人就出來了,各地如火如荼,罷免的情勢就已經成了。每個地方都有火,雖然不見得每個地方都特別旺。」
不少罷團也都提到,如果青鳥運動是根源,這三個法案通過之後驅動了更多人投入。Coco 分享,這個階段投入志工的人數更多了,「我們罷團裡的核心志工,都是那次在立法院感受到無力感、不知該如何是好的時候,加入罷團,我們一次一次慢慢壯大。」
罷團「文山退葆」(罷免賴士葆)領銜人高麗菜表示,「三惡法通過時,覺得中共的威脅不只傳統武力,已經滲透到我們的立法院。我們認為再不換掉這些親共立委,可能會像當初的香港一樣,失去我們國家的主權。」
高麗菜也提到 5 月青鳥運動時,中研院學者吳叡人的短講,「他說我們接下來會走入巷戰,人民要把自己組織起來,等待時代的召喚。我沒想到這個召喚來得如此快速,就在 12 月,他們堅持要推動一些不是民意的法案,我們就回應了時代的召喚,出來組織罷免行動。」
後來投入雙和罷免團隊(罷免新北中和張智倫、新北永和林德福)的志工有心,其實一開始並不贊成罷免行動。「我們的政治歷史就是這樣。陳水扁時期也曾經朝小野大,每個時代,不管國會誰是多數,國家好像都還是能正常運作,頂多下一次選舉的時候看能不能翻盤。我覺得沒有必要大費周章去推動罷免。另一方面,我覺得罷免一、兩個選區好像沒有什麼太大的作用,因為當時沒想到最後會有這麼多通過二階連署。」
但有心的想法也是在這三個法案通過之後有了改變。他提到,「我覺得民主國家不管政治上有什麼樣的改變,最終還有個基本的制度讓國家保持在正常的軌道上。但『憲訴法』通過以後,憲法法庭等於無法實質運作,好像開始破壞到制度了。」
「一連串看下來,會覺得彷彿是有計劃的。『國會擴權』被憲法法庭擋下來之後,就修法癱瘓憲法法庭;有人喊出罷免的聲音之後,又改變『選罷法』讓這些沒有辦法實行⋯⋯我覺得國家的制度受到改變。他們不顧任何規範、法律議事規則等等,去通過他們想要通過的東西。我開始覺得這樣下去不行。」有心也提到,政府同時透過所有制度上的手段,包括提出訴願、憲法訴訟,都沒有辦法,「等於制度都被封死了,最後一道防線就是人民行使罷免權。」

1 月總預算案:自身權益受損,決定付諸行動

以深入臺灣政治田野著名的日本政治學家小笠原欣幸觀察,去年主要是幾個公民團體準備、內部討論的階段;直到今年一月初,民進黨立法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公開呼籲大罷免時,其實連民進黨內部的反應都不是很熱烈。他提到,原本公民團體内部的討論,是將罷免集中在七、八個選區,不太可能發動大規模的罷免。
「1 月的行政院總預算案是很大的轉折。」小笠原欣幸提到,很多綠營的支持者,看到在野黨審查預算的方式,產生了「這樣的情況如果在往後三年持續發生,臺灣會完蛋」的危機感,以公民的身份紛紛加入罷免團體。
罷團「山除薇害」(罷免王鴻薇)志工蔡卡羅就提到,「憲訴法」議題在街頭上談得不多,「可能太艱深太難懂,最主要是亂砍預算這一波出來很多,尤其是年輕人。(預算議題)觸動了很多所謂的不關心政治、中間理性選民、這種年輕爸爸媽媽們的底線。」蔡卡羅看到不同的人來連署站,例如推著嬰兒車的人,會提育兒津貼被刪除來吸引他們連署,「他們都說我已經知道了,所以要來罷免她(王鴻薇)。」
賴中強指出,「三個惡法通過,大家覺得是不對的,不應該用這樣的程序,我相信臺灣人有這樣的民主素養,確實是觸碰到大家的底線,但不一定會採取積極行動;預算這件事,會讓大家警覺到,這樣亂搞真的會影響到每一個人,讓大家看到這件事其實跟自己有關。」
農曆春節過後,中選會宣布第一階段連署通過的結果是 35(罷免藍委) 比 0(罷免綠委),小笠原欣幸提到,「這是沒人預料得到的狀況,對罷免團體來說也是很大的鼓勵。他們覺得這會引起更多公民的積極參與,大規模罷免看來是有機會的。」
三月初,各地公民團體發起各選區的罷免運動陸續成形。小笠原欣幸觀察,罷團的訴求主要有兩個:一個是要修改、或是阻止國會的亂象;一個是要罷免親中立委,這兩個重要的訴求,開始吸引更多的綠營支持者。

罷免動機:罷藍者最在意總預算案

為暸解民眾對罷免的看法,READr 參考各罷免團體提出的理由書及過去調查經驗,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同步進行線上及實體蒐集,最終獲得有效問卷 1038 份(詳見研究方法)。
3032_1
在我們收到的問卷中,以有意願罷免藍委的佔多數。我們盡量在不同場合與平臺(詳見研究方法)接觸不同意見的民眾,但罷免綠營立委的宣講及集會活動拒訪率較高(此樣本數僅代表我們接觸到且願意填寫問卷者的意願,非民意調查)。
3032_2
3032_3
3032_4
接觸到的民眾中,支持罷藍的群眾有多達 9 成去年將總統票投給賴清德;贊成罷免綠委的群眾有逾 4 成是侯友宜的支持者;而向我們表態不會在這次罷免參與連署與投票的民眾裡,有 4 成在上次總統選舉選擇了柯文哲。
3032_11
3032_12
3032_13
針對立委表現的評價,支持罷藍者最在意的是「總預算案的審查缺乏專業」、「部分立委推動親中政策」、「不認同部分立委的個人行為」,同時有四分之一的填答者「全部都勾選」。
支持罷綠、不支持罷免者則最在意「不認同部分立委個人行為」、「部分立委黨意高於民意」、「部分立委無端破壞議事規則」,最少被勾選的是「部分立委推動親中政策」。
除了「立委推動親中政策」的分歧,可以看見「總預算案審查缺乏專業」是最多支持罷藍者的共識。
蔡卡羅的觀察與 READr 的調查結果一致,「很多人討厭王鴻薇,是因為她很囂張,亂打人、亂造謠,親共也很多人會提到,亂砍預算則是不分哪一(行政)區,大家都會講。」
罷團「中二解顏」(罷免顏寬恒)發言人林宣宏也認為,因為預算被刪被凍,導致政府機關的運作無法繼續往下,加上租屋補助、生育補助,對民眾的影響是大的,「當民眾認知到這件事的時候,自然地就會出來簽下罷免連署書。」
高麗菜也提到,接觸到來簽連署的民眾,「大部分還是很多說他們在立法院這樣亂搞是不行的,還有他們砍預算,砍到的是我們的民生福利。」

立委個人行為:與形象不符、發現不適任

在「立委個人行為」方面,罷團聽到不少選民覺得當選的立委跟選前想像的不太一樣。
小羅分享,立委羅廷瑋從里長一路做到立委,跟地方鄉親關係親密,「但這其實是一個雙面刃。選前大家都覺得他形象很好,結果一進到立法院,第一個會期就看見他穿著像要打曲棍球的衣服,去毆打另一個黨的立法委員,還鎖喉攻擊別人,各種衝突都衝在最前面⋯⋯那是一個很斷裂的印象。」
罷團「敲羅行動」(罷免羅廷瑋)發言人 Eva 也提到,羅廷瑋「一直在幫自己添柴火」,她提到,羅廷瑋過去的人物設定是「賣牛肉麵長大的小男孩」,有令人同情的乖巧形象,但跟後來民眾看見的種種爭議很不相符,包括霸凌醫護霸凌前議員賴佳微、在立法院打架、擁有多個房產等等,「他過去做了非常多的壞事,都沒有人注意,但在大罷免下你無所遁形。」
「敲羅行動」一開始先做田調,暸解該區的選民為什麼認為羅廷瑋不適任,以此為基礎發展的文宣,不但是來自當地民眾真實的聲音,效果也很精準。
這類「形象破滅」的事情頻頻發生,也不乏過去的支持者來簽連署。Coco 就提到,有原本投票給丁學忠的人加入志工團,「她覺得丁學忠當鎮長選民服務做得還不錯,可能當立法委員也不錯吧?但成為立委之後,卻發現他沒辦法好好的監督、或是審預算,連論述能力都不如預期,好像能力不足以承擔這個工作。」
蔡卡羅也分享,有很多一年前投給王鴻薇的人,「都來跟我們說他覺得被騙了。投完之後才發現她根本是共產黨、或是太親共,有一種被背叛的感覺。」高麗菜也提到,「文山退葆」團隊裡的志工有各種不同的政治立場,有一些原本是支持柯文哲、以前是投馬英九,「現在都說要出來贖罪,所以跑出來當志工。」
除了既有形象翻轉,有心也提到,很多立委初次上任,其實並不有名,但難得一次在媒體上曝光就是壞事,也會增加民眾的負面印象。他坦言,自己並不認識桃園立委涂權吉,第一次看到相關的新聞,是涂權吉的支持者去罷團鬧事、還罵髒話,印象就很差。

立法院的「混亂」,是不同立場者的共識

值得注意的是,從 READr 自製問卷的結果來看,不支持罷藍委的人,也勾選了「不認同部分立委個人行為」、「部分立委黨意高於民意」、「部分立委無端破壞議事規則」等選項,顯示他們同樣覺得對方支持的立法委員不夠適任。
Coco 分享,常聽到民眾說「現在立法院很混亂」。但混亂可能有著不同的含義,有些人不滿體制混亂、有人擔憂預算刪減的失控狀態、有人看到立法院互相打架,「好像不管哪一方,都覺得立委不能再亂搞。但其實他們也沒有去特別深究原因,到底是要維護政黨利益才混亂、還是要維護國家利益才混亂?民眾沒有特別去研究⋯⋯但因為這個混亂影響到民眾自身的權益,他就出來簽連署了。」
小笠原欣幸在著作《臺灣總統選舉:臺灣認同的成長與爭奪》中,為去年的立法院選舉結果留下這樣的註腳:未來想要推動臺灣政治向前發展,執政黨跟在野黨都必須妥協,這就像是三黨共同收到的「回家功課」。他認為,國會三黨不過半的結果,中間選民功不可沒,「但去年二月新會期開始,一直是衝突、衝突、衝突,我想去年投票的選民,大概不會很喜歡這樣每天充滿衝突,沒有什麼有意義的討論,我認為三黨都沒有回應選民的期待。」
問卷中,我們也請受試者選擇「這屆立委破壞了哪些價值」,無論是支不支持罷免,三個群體一致認同受創最深的價值是「民主、秩序、守法」,只是順序略有不同。「秩序」和「守法」的價值破壞,便呼應了立法院混亂和衝突的景象。
3032_8
3032_9
3032_10
從訪談中我們也發現,相較於支持罷藍者認定罷免有急迫性,多數支持罷綠者,不論選區是否為綠營立委,一開始都不願意主動連署。29 歲的小洪(化名)和去年是首投族的小皝(化名)都提到,如果覺得這屆立委做得不好,下次選舉投給別人就好,啟動罷免耗費大量社會資源。
今年 20 歲的小宇(化名)則認為,罷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選舉手段,理論上只有在民意代表發生非常嚴重的錯誤,才需要啟動這個機制,「如果太常啟動的話,就像身體的免疫系統一直出現過激反應,身體一定會壞掉。」他覺得選民應該要尊重民主的程序、尊重選區多數人的意願,四年後再決定要不要換人。
而不管是支持或反對罷免,受訪民眾多認為目前立法院三黨不願意跟對方溝通。小皝提到,即使他很厭惡民進黨明明不是多數黨,對在野黨仍擺出完全執政的姿態,還動用社會資源,只為罷免掉立場不同的民意代表。但他同時強調,三黨不過半的情況下,如何就每個法案找出折衷方案很需要智慧,「我有我的意見、你有你的意見,那是不是各退一步,找出一個對大家都好的一個方案。」可惜他看到的國會樣貌,總是動輒暴力相向、或是杯葛議事進行。
今年同樣 20 歲,自承天然獨的鄭孟佳雖然因恐懼中國入侵而支持罷免,但她也同意臺灣政治會走向僵局,執政黨和在野黨同樣需要負擔責任,不管是執政黨過去完全執政時多次忽略在野黨意見,或是這屆立委在院會表決時常發生未討論即舉手投票等狀況,「現況已經不是政治競爭,而是政治鬥爭。」
鄭孟佳認為,政黨之間缺乏對話機制對社會的影響,導致人民對公眾事務失去耐心,快速為每個議題貼上標籤。她以罷免案為例,就她所觀察,罷免是民間自發,後面才有組織的加入跟政黨的支持,但多數人會先入為主認定這就是政黨惡鬥,然後不願意繼續討論;她感嘆,如果好好溝通的話,很多問題和衝突可能就不會發生。
除此之外,三方最大的共識則是「民主」被破壞。實際採訪後發現,對於我們接觸到的民眾來說,即使心中理想的民主樣貌相似,但對民主造成威脅的來源卻有很大的不同:有人認為威脅來自於臺灣主權受到侵害,有人認為是執政黨拒絕溝通,只想罷掉心中不喜歡的在野黨立委。

不同立場者皆認為民主遭到破壞,但原因不同

鄭孟佳去年還沒辦法投票,在泛綠家庭長大的她談到心中理想的民主,她認為是一個可以暢所欲言、包容彼此聲音,並且互相尊重的社會。因此如果談到對民主的威脅,她首先會聯想到的就是中國因素,「我非常痛恨極權跟黨國體制,我覺得自己想要守護的價值,可能因為國民黨的作為或政治傾向受到威脅,就覺得非常害怕。」
認定在野黨立委所推的法案已經削弱臺灣能量、進而讓中共有可乘之機進行統一,鄭孟佳內心的恐懼讓她即便不認為選區立委黃健豪做得很糟,仍陸續簽署兩階段的罷免連署,並決定如果未來進入第三階段的投票程序,她會投下「贊成罷免」的一票。
同樣認為民主就是容納多元,小皝將總統票投給柯文哲、立委則投給國民黨籍的羅智強,他說目前的國會三黨不過半,理論上更能讓各種不同的聲音共存,不僅執政黨可以學習跟在野黨溝通,協商完推出的法案經過彼此的折衷妥協,其實更能反映民意,「這才是一個民主社會該有的樣子。」
然而小皝觀察,歷經 8 年完全執政的民進黨並沒有檢討支持度為何下滑,反而想透過罷免大量在野黨立委,重拾立法院的主導權,「我覺得比起國民黨推親中法案,民進黨意圖一黨專政更恐怖,講白一點就是臺灣的民主已經在開倒車了,從來沒聽説過世界上有哪個民主國家的執政黨會發動全面罷免。」
安妮(化名)去年也是第一次投票,她對民主的定義是多元、包容與溝通,溝通尤其重要,是臺灣展現民主韌性的關鍵特質;但她對這屆國會的主要印象,是三黨立委幾乎都是「很強硬地跟對方衝著幹」,安妮困惑的是,為什麼政治人物都不能好好說話,有些事情換個方式,或許溝通協調就可以解決。
她提到,今年 1 月柯建銘公開宣示大罷免,認為「目前民進黨立委席次已無法撼動藍白賣臺行為,必須喚起民意才能救臺灣,為此必須罷掉所有的國民黨區域立委」。對她來說,柯建銘的發言已經背離了其所信仰的民主價值,所以她選擇不參與連署、投票,作為對大罷免案的表態。
罷團「憶事吳成」(罷免吳沛憶)領銜人李孝亮分享,來簽連署書的除了年長的人,也有愈來愈多年輕人出來連署,「我都問你們那麼年輕,怎麼會想要來罷免?他們就很坦白地跟我說,以前總統投賴清德、立委投吳沛憶,但不知道為什麼現在臺灣變得這麼對立,說想要來彌補一下。」
李孝亮認為,這些人是看到臺灣執政當局、社會氛圍跟政治環境,跟原本期待的民主開放多元包容的價值,已經背道而馳,所以才覺得好像投錯了票,要來簽連署。
「民進黨在推罷免的時候,為了幫罷免找正當性,說在野黨亂砍預算。但年輕族群的資訊來源比較多元,他知道 2024 年的預算是中華民國歷史上最高的預算,會察覺資訊跟他聽到的不一樣,查證後發現,執政黨是用一些很奇怪的手段,說不給衛生紙、不能辦護照、要砍育嬰假、不給警校買頭盔,這麼多事情只有一個目的,就是要推動大罷免。」他說。
36 歲的網頁設計師東亞(化名)就表示,罷免案很浪費金錢和人民的時間資源,過去陳水扁執政時期也經歷過朝小野大,但當時政府沒有跟在野黨對著幹。她提到,現有議事規則存在黨團協商的機制,就是希望盡可能促成溝通,「但如果連在朝野協商的時候,柯建銘都還要在那邊亂,那做這個協商的意義,也只是名義上讓大家知道自己有做,但事實上沒有要跟你(在野黨)協調。」
小宇面對這一陣子接踵而來的罷免新聞,內心五味雜陳,「你要說我相信陰謀論也好,但我一直認為,大罷免是中共滲透的手段,目的是造成臺灣混亂。」他解釋,外界普遍認知中共滲透臺灣的方式就是拉攏藍白陣營,然後扶植在臺灣的中共代理人,但他認為,中共其實兩邊都滲透,一方面讓藍營展現親共的樣子,另一方面讓綠營策動大罷免,重點不在於哪方獲勝,而是攪亂臺灣內部社會。

加分還是扣分?中國因素對罷免的影響

成為罷團主要訴求之一、同時也在訪談中不斷被提起的「中國」,是 READr 自製問卷中,支持和反對罷免的群體中最分歧的指標:認為「部分立委推動親中政策」在支持罷藍者的群體中是前三名,在支持罷綠和不支持罷免的群體中卻最少被勾選。
例如去年投票支持侯友宜的小洪,主要原因就是認同國民黨善於經營兩岸關係,「馬英九執政是兩岸關係最好的時候,對比後面幾年,從蔡英文時期的冷和平,到現在可能真的接近衝突的邊緣;我其實不認為兩岸會開戰,但如果真的發生了,很大一部分是現在的民進黨言行所導致。」
小皝也認為,不能因為國民黨推動和中國相關的政策,就說他們親中;就算真的對法案有疑慮,民進黨該做的事情應該是去說服民眾黨,只要掌握關鍵少數,法案根本不會過。他指出,民眾黨作為一個幾乎是本土臺灣人組成的政黨,調性上本來就比較偏民進黨,但作為執政黨,民進黨完全不想跟別人談,所以才讓民眾黨選擇靠攏國民黨。
只是,此次罷免的輿論中,中國因素的影響力顯然還勝過總統大選。例如國民黨立委陳玉珍曾提案修正《離島建設條例》,引發「意圖引進中國醫師」的爭議(陳玉珍曾澄清,是要引進國際醫師,而根據臺灣法律,「國際」並不包含中國),後來上升到社群網路流傳「臺灣將變成中國器官移植庫」、桃園也有罷團以此作為舉牌文宣;民進黨立委沈伯洋提的國安相關法案(包括立委赴中納管、「港澳條例」等)也不斷被程序委員會封殺,連委員會審議都進不去,加深民眾對在野黨親中的恐懼。
而今年 3 月又發生「亞亞案」,小笠原欣幸認為,「這個案件對罷免運動產生很大的推力。」當時政府以中國籍配偶劉振亞(亞亞)在社群平臺上宣揚武統為由,廢止其居留許可,並限期遣返,接續還有 2 位類似個案同樣遭到遣返;總統賴清德也召開國家安全高層會議,首次將中國定義為「境外敵對勢力」。
「臺灣大多數的人看亞亞的影片,難免產生反感。雖然還是有人表達這是言論自由,但大多數人還是覺得,這是政府不得不做的事。」小笠原欣幸提到,當時臺灣民意基金會的民調有 「67.5% 支持賴政府對亞亞案的處理」,其實相當高,「這對罷免的正當性有幫助,因為罷團的兩個主要訴求,其中一個就是罷免親中的立委。」
小笠原欣幸也觀察,當時還有幾個國民黨的立委,主張臺灣是民主社會,應保護中配的言論自由、不應該取消她們在臺灣的權利,「但我想多數臺灣民眾的感受,跟他們言論自由的主張有落差,反而偏向解讀這代表親中的行為。這也提升了罷團的士氣。」
「所有國民黨的立委我都想罷免!」被問及對自家選區立委的看法,Ivy(化名)不假思索地回答,56 歲的她是資深的民進黨支持者,談到罷免就忿忿不平,「他們就很親共啊,自從這一任的國民黨立委上任以來,真的都在毀憲亂政,推動的法案感覺都是要把臺灣給毀滅掉、要把臺灣送給中國大陸,像國會擴權法案、財劃法,就是對我們非常不利,對中共非常友好的法案。」
Ivy 特別提到國民黨團立院總召傅崐萁去年率領 16 名立委訪問中國,會見中國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國台辦主任宋濤,直言此舉已經踩到自己對於國家安全的紅線;在此之前,她對國民黨的印象,只有小時候接近選舉時,耳聞爸媽有拿地方樁腳提供的錢,「當時只覺得,難道選舉一定要這樣子選嗎?」直到傅崐萁一事,她才對國民黨「失望透頂」,認定必須透過罷免,才能維護臺灣的主權。
對 19 歲的小雲(化名)來說,傅崐萁率團訪問中國也是迫使她決定支持罷免藍營立委的關鍵事件,「他們每次拜見回來,就會提出一連串不利臺灣的法案,不然就是意圖要癱瘓執政黨施政,實在很難不讓人聯想是要替中共的統戰開大門。」
小雲說,外界常見針對大罷免的批評,是並非所有的國民黨立委都不適任,但她認為,這些立委在立法院裡的功能就是「投票機器」,只要有任何一個危害臺灣的法案通過,這些人都是幫兇,必須為此負責。雖然今年因年齡不符資格,無法參與連署,小雲這陣子頻繁和親友、高中老師聯繫,積極地為罷免拉票,希望能盡到一份力。
小洪看待傅崐萁訪中一事,卻有不同的解讀。他表示,政治人物碰面並不是壞事,等於讓雙方多一個連絡的管道,否則未來兩岸若因共機繞臺等事件擦槍走火,該如何化解誤會、調解衝突?民進黨執政 8 年,兩岸既有溝通管道幾乎全數斷絕,結果綠營以此為由,批評國民黨立委親中、是中共同路人,在他看來不盡公允。
李孝亮也認為,來簽連署的民眾,也會特別擔心兩岸戰爭的風險,「當賴清德總統把大陸定義成敵對國家,當然會激怒習近平,我們無論軍事還是經濟,都是一個量體很小的國家,為什麼要一直去挑釁另外一邊?我們在臺灣過好自己的生活就好,沒必要什麼都要『去中國化』,他們會覺得這樣很無聊,維持現狀就好。」
「他們也有很多人去大陸玩,去了發現大陸不是想像中這麼可怕,像是怎麼去了就再也回不來、或是去了器官就少一顆之類的,根本就沒有這樣的事情。」李孝亮說。
其實小洪和李孝亮的說法,在去年總統立委選舉中,受到不少人支持。
去年選舉,小笠原欣幸認為維持現狀的「臺灣認同」已經定調,某種程度也反映在國民黨在立法院的席次。他提到,被廣泛接受的臺灣認同是相對模糊的概念,認同中國跟臺灣可以共存、發展,也不那麼反對貿易或文化的交流,而無論是他透過實際採訪、或是觀察公開發言,幾位國民黨年輕的新科立委其實都明確地表示「反對中國統一」、要「保持中華民國主權」;國民黨要多和中國交流的訴求,在選舉結果來看,是受到接近一半選民的支持。
「但選舉後,他們在黨內並沒有太大的聲音,立法院表決也是跟著親中色彩比較明顯的傅崐萁走,這與選民的期待有落差的。」小笠原欣幸提到,再加上去年四月,傅崐萁帶領國民黨立委拜訪中國共產黨王滬寧,後來幾個立委發表偏向中國的言論時,國民黨中央也沒有出面切割,讓懼怕親中行為的選民,危機感愈來愈強。
罷團「斷健行動」(罷免黃健豪)發言人「臺灣衣美局」就分享,有看到藍營的民眾慢慢站出來,「過去他們會很自然地把票投給藍營,但後來發現,這些藍營的人並不是以前的樣子、甚至是比較親中的時候,就會跟他們的價值觀有所抵觸。國民黨大部分的人會覺得,跟中國接觸沒什麼不好,會希望跟中國有多一點交流。但當他們發現這個交流已經不再是以前的交流,還帶有統戰意味的時候,那豈不是要把我們這些人全部賣掉?」
罷團「拔羅波」(罷免羅明才)發言人琪琪也提到,有很多志工是領有國民黨黨證的黨員,這次是覺得國民黨太誇張,所以站出來連署,「我們的主軸是不希望共產黨來統治我們,所以這些認同正藍軍的人,骨子裡就是不想跟共產黨有任何掛勾,自然就願意站出來罷免。確實有很多人是因為這樣被號召出來。」
3032_photo1
(攝影:杭大鵬)

地方民眾對中國影響沒那麼有感

不少罷團接受訪談時,都會提及對中國入侵的危機感是志工加入的原因。但當實際面對地方民眾時,他們發現這樣的焦慮無法和所有人共享。
高麗菜分享,「我們一開始跟其他團一樣,基本上主打反共護臺,但文山區民眾更關心的還是民生福利相關預算被砍的事情,所以後來我們有調整方向。」Coco 在雲林也有一樣的觀察,「一開始的志工都是因為立委親中的擔憂而來,但我們有觀察到當地民眾不像志工一樣那麼在意,如果拿這件事來說服民眾,對他們來說太遙遠了。」
過去有罷韓經驗、此次以「技術指導」協助罷團的南霸天志工團 Ashley 指出,他們發現許多民眾並不想碰中國議題,於是他們協助將文宣主軸由反共轉為訴求一般民眾更加在意的民生議題,而這樣的轉變,也催出了一波租屋族、三明治族群、育兒族的新族群連署票。
有心也提到,儘管他認同阻擋中國的侵略很重要,但他在宣講時,不會刻意強調這一段,「會擔心親中這個因素的人,你不用講他就會來簽了。預算方面才是民眾比較關心的,這些平常不太關心政治的人,要將現在立法院的亂象傳達給他,讓他知道他的權益會受損。」

臺灣罷免受到太多因素影響

「但事情到了四月,又出現變化。」小笠原欣幸提到,川普發表美國對外關稅,臺灣的關稅比預期的高,「對臺灣的衝擊很大,但如何衝擊,也是很獨特的。」
他指出,美國關稅對全世界都有影響,以日本為例,日本很多人感到錯愕,但民意的走向是罵川普,在臺灣卻是罵總統賴清德。
小笠原欣幸觀察,雖然罷免是由公民團體發起,但民進黨年初開始大力協助,兩者之間產生連結。「川普的關稅發表後,我觀察臺灣的網路,國民黨幾乎所有的公職人員都有發佈自己的看法,有各種不同的解讀,有批評川普、有不能在單方面依賴美國、有呼籲重新找中國當夥伴,但同時也出現了,罵賴清德政府沒有準備好,更提到現在國難當前,你們還要繼續推動罷免。」以美麗島電子報的民調為例,當時賴清德的民調是下降的。罷免連署的速度一度也緩慢下來。
沒想到時間推進至四月底,各罷免團體的連署書份數比專家預期的多,「原本 15 個達標已經很厲害,當時卻已經要接近 30 個;以前沒有公布進度的新竹,份數也讓人驚訝(市長高虹安、立委鄭正鈐為 146% 和 150%),讓罷免團體得到很大的激勵。」小笠原欣幸說。
小笠原欣幸認為,大罷免對臺灣民眾來說,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影響,「因此我們可以得到的訊息是,現在去判斷罷免的投票結果還太早。過去發生很多波動,未來也會發生。尤其美國在七月底又有新的關稅政策,臺灣政治過去都受到美國、中國外部因素影響。罷免明明是很內向的事情,卻也受到外部因素影響。」
同時,4 月還有兩場與罷免相關的大型集會。19 日的「反共大集合」,支持罷藍的人集結在總統府前,來自全臺灣的罷團都在凱達格蘭大道擺了攤位,繼續收集連署書;26 日的「反綠共戰獨裁」活動,則訴求要終結大罷免,並呼籲總統賴清德下台、釋放柯文哲,來守護臺灣的民主自由。
這兩場集會對罷團帶來不同的影響。琪琪提到,「當天新店人超級少!」當志工如常出來擺攤拉連署,「我們想說今天人怎麼這麼少,才想到今天是 426 集會。當下有點絕望,覺得選民結構真的很難改變。」
林宣宏提到臺中的情形,其實連署書數量會隨著罷免熱度衰退而減少,「但國民黨自己助攻就又爬回來了。」他舉例,像 426 遊行、還有罷免民進黨立委時選擇抄名冊、死亡連署等等爭議,都會刺激民眾來簽連署。
有心也提到連署書數量的停滯,「其實這麼久以來,很多連署站的份數愈來愈少,我們都在討論要去哪裡開發新的地點、或想新的方法。但 426 集會之後,我們開始收到更嚴重的抗議、嗆聲、還有人直接出手要搶我們的麥克風;但也是那個週末開始,連署書不斷湧入。我覺得它激化了對立,讓兩邊的人都想要動起來。」
關於大罷免行動如何從不被看好,走到交出驚人的成績單,罷團又如何嘗試在地方勢力中突圍,請看(中)篇:從 0 走到 176%:大罷免的連鎖效應,罷團如何在地方勢力突圍?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引用資料

READr 參考各罷免團體提出的理由書及過去調查經驗,設計了一份問卷調查,在包括 Facebook 政治性社團(如:民眾講堂-全民參與共榮平台、2024倒綠救台大聯盟、台灣選舉與政治時事討論社等)、Dcard 時事版、學校社團等社群平臺張貼問卷連結。
同時,我們前往罷免連署據點、罷團宣講活動邀請參與者直接填寫,完整實體場合包含臺北濟南教會全國罷免據點、0412 「罷免太縱酒」活動、0419「反對造謠」罷免連署站點、0419「惡『霸』退散平安大會」實體宣講活動、「419 凱道反共大集合」活動、「426 反綠共戰獨裁」活動。最終獲得有效問卷 1038 份。此樣本數僅代表我們接觸到且願意填寫問卷者的意願,非民意調查。
為了暸解接受問卷訪查的民眾都擁護哪些價值,我們沿用 2020 年總統大選造勢場合報導的調查方式(相關報導),此方法是參考香港中文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李立峯調查團隊所設計的題目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