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重點摘要
- AI 要用什麼電?國際能源總署認為,再生能源和天然氣將因成本競爭力和主要市場的可用性,佔有主導地位,但核電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 臺灣再生能源的發展進度始終無法達標,今年永續會的能源民調關於「臺灣未來適合什麼能源」,核電支持度也首度超過太陽光電。環團直言,綠電對環境本是好事,但綠電發展的驅力是被產業需求拖著走,當各部門目的不同,橫向溝通就很容易出問題。
- AI 發展同時帶動了對核電的需求,東南亞有許多國家將核電納入規劃中。專家提到,AI 所需要的「穩定能源」不一定只有核電能滿足;也因為 AI 發展快速、難以掌握未來發展狀況的特性,與其蓋電廠,不如思考更彈性的資源運用。
臺灣目前的 AI 用電規劃中,最大的需求佔比是上游的半導體。去年 8 月,總統府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第一次開會時,產業界代表、SEMI 國際半導體產業協會全球行銷長暨台灣區總裁曹世綸就指出,為維持臺灣半導體供應鏈之穩定發展及國際競爭力,必須重視再生能源使用。
10 月 13 日,台灣半導體產業協會(TSIA)也發出新聞稿,提出對政府能源轉型的建議,指出「半導體及電子產業高度仰賴穩定且潔淨的電力供應,然而,依據我國目前的能源政策路徑,已出現諸多問題,直接衝擊產業國際競爭力」。
半導體產業要用電,更要用綠電。從 2016 年臺灣在總統蔡英文任內開始推動能源轉型,大力推動再生能源以來,但實際推動狀況困難重重。
READr 盤點近 5 年的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發現每一年的實績值都跟設定的有所落差,只能一直調高未來的目標,來維持政策方向;也因為再生能源進度延宕,原本被視為過度的燃氣機組,需求也不斷增加。
統計至今年 8 月,太陽光電的裝置容量只新增 0.74 GW,離目標 2GW 還有一段距離,台灣氣候行動網絡研究中心(TCAN)總監趙家緯指出,「到年底前應該也不會增加多少。今年是 8 年來第一次光電沒辦法達成 1GW 的目標,等於退回 2018 年的水準。」
近年檢調單位陸續偵辦多起涉及太陽光電案場的弊案,重擊民眾對於再生能源開發的信心。根據台灣永續能源研究基金會民調,在「臺灣未來適合的發電方式」中,太陽光電在 2022 年之後一直都保持著第一名的地位,卻在今年首度被核電超越。

2025 年 10 月底,監督施政聯盟、彰化縣環境保護聯盟等多個環團發表聯合聲明,希望光電發展可以合理選址,「近年大量的光電場蓋在山坡地、森林、國家公園鄰近海岸、水庫、溼地、農地、保育類動物棲地,且通常涉及地目變更成特定事業用地,永久改變土地的使用模式,引起民意對環境破壞的反彈聲浪。」
地球公民基金會媒體行銷部主任鄧宇佑認為再生能源開發遇到的瓶頸,關鍵還是社會溝通。他提到,光電的目標是地面型光電 12GW、屋頂 8GW,但目前屋頂型已經達標,主要的差距是地面型光電,「地面型光電的開發,跟既有的土地利用產生衝突,引發很多反彈。」
鄧宇佑指出,「大規模(綠電)開發有很多橫向溝通的問題。經濟部有自己的劇本、農業部想要保護環境,兩邊都有自己的職責,跨部門的溝通問題很嚴重。中央跟地方的行政機關,也沒也辦法整合出一個可以運作的機制。廠商就容易無所適從。申請案一但被卡住,成本無法回收,就很容易退卻。」
他也提到,社會討論的過程中,如果政府沒有做好政策配套,也會讓有心人士見縫插針,散佈再生能源不好的假消息,或演變成政治攻擊。
再生能源在議題討論與假訊息攻防中失焦
趙家緯曾以目前地面型光電面積最大的七股光電開發案為例,以網路輿情工具分析在社群網絡提到「七股光電」時都在討論什麼,發現影響力最高的內容,集中在「與民爭地」、「土地取得涉及不法」等負面新聞。

而太陽光電近期再次躍上新聞版面,則是因為網路上傳出清潔工人在颱風後以清潔藥劑清洗烏山頭水庫的光電板,有污染水質的疑慮。儘管政府和光電業者都出面澄清,烏山頭水庫的光電契約明定不可以用清潔劑清洗,水質監測也沒有問題;台灣事實查核中心查核報導也提到,檢出類清潔劑成分不代表光電板用清潔劑清洗、加上水庫的水在變成自來水之前,還須經過自來水廠的處理等說法,風波仍未平息。
在這一波議題攻防中,就可看見假訊息趁虛而入,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發現,2022 年中國光電板清洗影片被誤傳為烏山頭水庫畫面。台灣再生能源推動聯盟(TRENA)也於 10 月底舉行記者會,指出這次事件的討論已經淪為「惡意攻擊」,讓致力推動綠能的公務人員、NGO、學界、工程師與技術人員,疲於澄清「光電板不會毒害水源」這類基本常識,更讓社會陷入無謂爭辯,拖慢能源轉型進程,削弱能源安全。
趙家緯指出,公部門的屋頂能裝太陽光電的幾乎都裝了,目前要往私部門邁進,「今年度私部門屋頂主要的兩個政策,一個是新增 1000 平方米以上的屋頂要有興建屋頂光電的義務,這件事情從 2023 年立法,子法到現在都還沒有公告。」趙家緯指出,「另一個是 1000 平方米以下的小屋頂補助,原本 0.3 GW 要由小屋頂負責,但小屋頂的光電裝設,很仰賴地方政府的配合。」
趙家緯解釋,小屋頂的補助是給地方政府,但目前地方政府申請的量很有限,今年度編了 5 億元的補助,各縣市申請量加起來只有 1/10,地方政府不見得那麼積極地去推動,而屋頂光電推動得愈慢,民眾就會有更多的誤解,覺得政府沒有好好想要推屋頂,只想推較具爭議的地面型光電。
趙家緯提到,「離岸風電也有落後,但目前帳面上的還有機會追回來,但我現在擔心的是 2030 年的目標。」根據電力資源供需報告的敘述,目前離岸風電已完成區塊開發第 1 期及第 2 期選商作業,將於 2030 年前陸續完工,預計達成 10.9GW 的目標。
「目前國際上,離岸風電公司遇上資金調度的艱難,我會擔心廠商在臺灣沒有更清楚的政策訊號下,改變他們的態度。」趙家緯分享,「去年參加紐約氣候週時,聽到國際分享『再生能源發展受阻、企業買不到綠電』,雖然跟臺灣的狀況很像,但他們是在講韓國;而今年卻反過來,很常聽到大家在稱讚韓國新政府展現提升再生能源目標的決心。離岸風電的開發商在資源有限的狀況下,看到臺灣、日本市場都有狀況,會怎麼選擇?這對臺灣會是很大的衝擊。」
「再生能源目標的削減,會讓政府更難撤銷燃氣投資案。」趙家緯解釋,「以台電目前手上的燃氣機組,已經足夠滿足未來的需求了。如果再增加新的民營燃氣機組,電力調度上會有很多困難。因為民營就是要評估成本賺不賺得回來,但當我們達到淨零目標時,因為發電機組已經夠用了,它的發電時間不夠,其實會賠錢。」
今年的電力資源供需報告中,減少了很多未來燃氣的規劃,「我們當然希望燃氣不要過度興建。但如果明年再生能源發展進度更為落後時,今年拿掉的燃氣機組有可能會再被補回來。」
民眾對再生能源的開發的信心不足,眼光則轉向了被政府關閉的核電廠。臺灣社會擁核的聲音不曾削減,自 2017 年《電業法》修法明文寫下「2025 年非核家園」以後,臺灣舉辦過 3 次跟核電議題有關的公投,試圖翻轉這個決定。
對 AI 需求導致核電復甦
「因為 AI 和科技產業用電大增,核電似乎又成了解方。此時反核,變得不合時宜?」地球公民基金會董事長李根政,在核三公投前寫下這樣的文字,對反核運動來說,核電歸零的時刻應該是一開始難以想像的巨大勝利,但挑戰卻還沒結束。
「基礎是福島核災距離現在已經很遠了,大家對核災的感受度有很大幅度的落差。」趙家緯分析甫結束的核三公投延役攻防,比較具有挑戰的論述包括國際核能復興的說法、國安與核電連結、以及 AI 新增的用電需求,造成對供電能力的揣測。
2023 年底的聯合國氣候大會(COP28),美國和法國共同提案,提到核能的減碳貢獻,希望讓核電的發電量在 2050 年前成長 3 倍。接著 AI 登場。國際能源總署「AI 和能源」報告就指出,由於推動全球資料中心的電力需求激增,AI 很可能在未來 10 年改變能源產業,而再生能源和天然氣將因成本競爭力和主要市場的可用性,佔有主導地位,但核電也將發揮重要作用。
核電被該報告認為是滿足電力需求的重要低排放、可調度的來源。但主要指的是在 2030 年後才會逐漸增加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目前尚未有實際商轉案例。雖然「重啟既有核電」(Nuclear (restart))也在報告分析中被列為可調度的電力選項來源,但主要是指建設期較短、2-5 年可投入發電的選項,報告中以三哩島核電廠為例,微軟(Microsoft)和美國賓州簽下該核電廠預計在 2027 年重啟後的 20 年購電合約。
無獨有偶,東南亞有許多國家也將核能納入未來的規劃。如越南 2024 年底宣布將建造第一座核電廠,2030-2035 有兩座核電廠投入營運,2050 預計再新增一倍的裝置容量;印尼則是計劃在 2040 年納入 10GW 的核能發電,2060 年則立下 45-54 GW的野心;菲律賓預計在 2032 年完成首座商業核電廠的計劃,並在 2035 年擴大核電的裝置容量 2 倍、2050 年擴大 4 倍;馬來西亞首相今年 8 月也提出重啟核電的計劃,宣告要在 2031 年前啟用。
但不能忽略的是,東南亞這些國家同時將積極發展再生能源。以越南為例,未來規劃的能源總量將在 25 年成長 4 倍,且主力是太陽能和風電,核電佔比皆不會超過 2%。越南能源與環境專家阮登英詩(Nguyễn Đăng Anh Thi)向 READr 表示,越南因為電力需求快速成長,傳統的再生能源水力幾乎已經枯竭,燃煤愈來愈昂貴,才決定擁抱自身豐富的太陽能與風力資源。政府視再生能源為長期能源戰略核心,但同時重新考慮核電作為穩定、低碳的基載補充。
菲律賓的能源規劃也是從以燃煤為主,轉向風力和太陽能。而核電機組的規劃預計在 2040 年佔比近 7%、2050 達近 8.7%。
趙家緯指出,「目前國際上的 50 幾個模擬情境,核能只在 2 個情境可以到 3 倍,也不會有任何以核能為主力的電力系統。就算是核電佔比七成以上的法國,都還是會因為老舊機組淘汰,讓核能比例有所下降,全球核能佔比不會真的超過 10%。」
「但當核能跟國安產生連結,對決策者來說就是很大的壓力。」趙家緯提到,「我們今年去華府拜訪美國智庫,每一個都問臺灣為什麼不用核能來提升安全?也會不斷看到各種國際上的投書支持這樣的論點。」
例如曾獲諾貝爾物理學獎、前美國能源部長朱隸文(Steven Chu)就與美國戰略司令部司令埃利斯(Jim Ellis)投書《外交事務》,說能源問題是臺灣的阿基里斯腱;美國戰略智庫 CSIS 最新的兵推報告也指出,臺灣基於環境考量啟動的能源轉型雖然立意良善,短期內卻大大增加了脆弱性。
若從能源安全角度出發,核電作為臺灣的補充方案可行嗎?趙家緯指出,的確電力供應最後 5%-10%,要靠季節性儲能的話可能會很昂貴,讓核電去補充的話,是合理的電力系統規劃,「但這個論點忽略掉在臺灣核能與再生能源的排擠效應。」
趙家緯認為,從過去到現在的經驗都指出,臺灣若想要「核綠共存」,就會面臨在政策面、預算面、電網面的排擠效應。
他提到,政策面是指過去臺灣以核能為發電主軸時,任何的能源規劃,再生能源的佔比就是比較低。預算面則涉及政黨攻防,「一但讓核能成為選項,就會拿它去擋其他能源轉型的預算。」趙家緯舉例,今年年初立法院審預算時,在野黨就以「執政黨堅持非核家園」為由,要減少家電節能補助、小屋頂光電補助等。
最後則是電網,「核能雖然可以隨時開關作為彈性調度,但臺灣目前都是老舊核電廠,(隨時開關)風險很高。當再生能源佔比提升,電網一定需要彈性的資源調度,當有一個老舊核能的角色,就會影響調度彈性。」
「這都是我們在談核綠共存之前需要去面對的事。」趙家緯說。
AI 適合什麼用電?
國際能源總署「AI 和能源」報告中,不斷強調為了支援 AI 所需的不間斷電力供應,要找到合適的能源組合。這個「不間斷」的特性,讓過去被視為是穩定基載電力的「核電」再次受到矚目。但無論是供電總量、還是能源類型,READr 訪談的能源專家共同提到的則是「彈性」。
阮登英詩向 READr 表示,他個人並不支持越南政府發展核電的做法,他過去的投書中也從各種角度指出,在現況下推動核電的問題恐怕多於好處。他也提到,核電支持者常引用國際原子能總署(IAEA)帕耶雷(Henri Paillere)的話:「沒有核電,就不可能實現向潔淨能源的轉型。」 不過,帕耶雷其實還補充了一句較少被提起、但同樣關鍵的話:「這並不代表每個國家都需要發展核電。」
專研 AI 系統與社會議題、美國加州大學河濱分校電子與電腦工程系副教授任少磊(Shaolei Ren)對 READr 表示,預估 AI 未來的用電量本質上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因為大型語言模型及其應用發展非常快速,但 AI 資料中心的特性正好讓我們能夠不必為了「以防萬一」而過度興建發電廠。
「傳統電力系統規劃假設每個用戶,包括資料中心,都必須保證持續滿載供電,但這種方式對 AI 來說過於僵化。」任少磊指出,「實際上,電網每年僅在少數幾天會出現容量不足,通常發生在炎熱的夏季尖峰時段。與大多數用戶不同,AI 資料中心具有獨特優勢:它們具備彈性。透過需量反應,資料中心可以暫時降低或調整運算負載,而不影響長期生產力。」
他提到,政府與電力公司應更有創意地思考如何將資料中心整合入電網,「利用資料中心的彈性,我們大部分時間可以更有效使用現有容量,同時在尖峰時段要求資料中心暫時縮減負載。這種方式有助於滿足 AI 日益增長的需求,同時避免高估其用電負擔或造成可能扼殺創新的供電短缺。」
任少磊強調,AI 資料中心不一定需要依賴燃煤或核能,「理論上,它們可以完全依靠風力與太陽能搭配大型儲能運行,但這需要資料中心在負載管理上更具彈性。目前大多數資料中心尚未完全準備好,但如果電力容量成為嚴重限制,業界將有更強的動力去調整適應。」
徐昕煒也認為,面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最有效的方式並不是蓋電廠,而是確保可調度的資源夠用。電力資源包括儲能和地熱,但儲能的成本較高,地熱有先天條件的限制,在臺灣的發展才剛起步;他認為最有效方式是透過需量反應調度。
需量反應指的是台電給予電價優惠的誘因、或直接與用戶簽訂合約,透過支付費用在電力短缺時讓用戶減少用電,來應對尖峰負載。徐昕煒提到,目前臺灣有在做,但資訊普及程度(配合的用戶是否都暸解)、用戶多寡(如何從現況下已經配合的大工廠,轉移到中小型的工商業、甚至是一般用戶)、調度多即時(是透過智慧電網自動化及時控制、還需要用戶主動配合)都有繼續加強的潛力。
「而短期內,最需要關注的應該就是再生能源的達標狀況。」徐昕煒指出。2016 年啟動能源轉型時,訂下 2025 年再生能源要佔 20% 的目標,但近年政府認為「用電量使分母變大」,實際目標值被拉高,時任經濟部長王美花指出要到 2026 年底才能達成。
徐昕煒直言,如果明年還是無法達成,對社會的信任度會是很大的衝擊,「無論是政治面、淨零減碳面,壓力都會很大。」
為了滿足 AI 產業發展,臺灣如何評估未來的能源需求?請見上篇:【AI 用電難題(上)】臺灣想積極擁抱 AI 相關產業需要多少電?
此篇報導獲得 Internews 地球新聞網絡(Earth Journalism Network)的支持,此計劃「Dark Side of the Boom」由亞洲 11 個新聞媒體共同合作,調查人工智慧、加密貨幣與晶片製造等數位科技快速崛起背後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