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讀 + 數據】越來越多人愛小麥?逐漸改變的穀物供給量

【讀 + 數據】越來越多人愛小麥?逐漸改變的穀物供給量

閱讀時間 1 分鐘

今天是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1979 年,聯合國為喚起世界對糧食與農業的重視,訂定 10 月 16 日為世界糧食日,目前已有 30 多年的歷史,各國政府也多會在這天關注農糧現況並舉行紀念活動。
據 1995 年至 2018 年農委會的糧食供需年報統計,20 多年來,臺灣因國人飲食習性改變、極端氣候影響與國際貿易政策情勢改變,小麥/麵粉一年可供給每位國民消費的總量(後簡稱為人均供給量) 逐年上升,顯示食用小麥製品的風氣愈來愈旺盛。
相對的,另一類穀物作物,原為傳統主食的白米人均供給量 20 多年來則呈下降趨勢。
農糧署糧食產業組組長林傳琦曾表示,雖然人均供給量與實際消費量可能有所落差(實際消費量需扣掉飼料、加工用等耗損),仍顯示出國人長年飲食習慣西化的趨勢。不過,近年因政府力推國產米、多元米食文化,稻米供給量下降趨勢、小麥供給量上升趨勢都已減緩

疫情來襲下的穀物

今年因受武漢肺炎影響,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就曾指出,全球農產量不成問題,但因物流受衝擊,許多穀物產出國管制甚至封鎖出口,再加上各國貨幣波動影響,年底許多國家可能出現糧食危機。
作為亞洲多國主食的稻米,國際價格也飆升至 7 年來新高。不過時任農糧署副署長莊老達 5 月受訪時指出,目前臺灣的稻穀庫存相當足夠,倘若疫情造成無小麥進口,現存的稻米量也足夠供給民眾食用。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