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讀 + 資料】去年落雷超過 55 萬次  打雷了我該怎麼保命?

【讀 + 資料】去年落雷超過 55 萬次 打雷了我該怎麼保命?

閱讀時間 1 分鐘

最近各地常出現午後雷陣雨,苗栗縣一名男子週二傍晚沿著河堤慢跑竟然遭到雷擊,送醫後不治。氣象局表示,這名男子全身被雨淋濕,身體已變成導電體,周邊環境又空曠,遭雷擊的機率就會增加。
所謂的「雷擊」,其實是指被閃電所引起的強大電流打中,「雷」只是瞬間膨脹的空氣所產生的聲音。因放電的位置不同,閃電大致可分為雲對空、雲中與雲對地三種型態,其中主要對人會造成損害的即是雲對地閃電,也就是落雷。
從臺電公司統計的數字看來,臺灣落雷最常發生在 4 月至 9 月,約是春夏之際。去年的落雷量比前兩年還要多,約 55 萬次。氣象局指出,跟午後熱對流旺盛有關,影響熱對流的原因則包含地形、海陸分布,以及都市熱島效應。
哪些縣市最常「被雷劈」?去年落雷最多的地方是在南投縣,前兩年則是在嘉義縣。氣象局表示,落雷最常發生的地點是西部近山地區,這也和地形、海陸分佈有關。天氣風險公司總經理彭啟明補充,去年的陸上閃電比海上多,顯示地面對流活動旺盛,鋒面及海上對流系統活動較弱。另外,閃電和雨量也未必相關,去年缺乏颱風、梅雨偏少,閃電次數雖多,但總雨量比前年少。
由於雷擊是造成停電或是機組異常的主因,國內觀測閃電、落雷的單位主要是臺電公司,1989 年設置第一代落雷監測系統,可偵測到雲對地的放電;2003 年啟用的第二代監測系統,還可偵測到雲對雲之間的放電,目前臺電共有 8 個偵測站。
該如何避免雷擊,消防局表示,在室內的民眾記得關好門窗,也盡量不要撥打、接聽電話或手機,並拔掉電源、電話線及電視天線等可能將雷電引入的金屬導線。在室外的話,避免在空曠處,也不要在樹下及接近水源,或是高舉金屬物品。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