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戰爭:中國稱霸「工業黃金」全球供應鏈 從進出口資料看各國如何突圍?

稀土戰爭:中國稱霸「工業黃金」全球供應鏈 從進出口資料看各國如何突圍?

閱讀時間 10 分鐘

報導重點摘要

  • 稀土應用範圍廣,從智慧型手機、離岸風機、電動車、戰機等,都需要稀土,但這項關鍵礦物卻幾乎由中國壟斷全球供應鏈,包括上游礦產開採、中游精煉加工、下游終端產品製程,因此在今年 4 月中國宣告稀土禁令後,各國皆受到影響。
  • 美國長期依賴中國稀土,尤其美製戰機中的關鍵材料——永磁鐵,也都來自中國,引發國安疑慮,美國政府祭出一連串措施,甚至重啟國內採礦公司,但量能、技術仍趕不上中國,從歷年稀土進口資料分析,仍高度仰賴從中國進口稀土。
  • 日本相較其他國家更成功地鞏固稀土自主產業鏈,對中依賴從 90% 降低至 60%,包括與他國合作精煉加工、建立庫存機制、發展稀土回收等,從歷年日本稀土進口資料中就可發現,中國佔比總量已經低於東南亞。不過,整體來看,中國稀土產品仍佔全球市占率高達九成。
  • 臺灣稀土來源也同樣仰賴中國,佔比達六成以上,進口稀土產品包括「釹鐵硼永磁鐵」及用於半導體晶圓拋光的「氧化鈰」等。近年加強與美國、東南亞國家合作,多元化稀土來源。
今年 4 月中國針對 7 項「稀土元素」(釤、釓、鋱、鏑、鑥、鈧、釔)及其產品限制出口,過去仰賴中國出口稀土的國家,包括美國、日本、德國、荷蘭,甚至臺灣,稀土進口量大幅下降,根據中國稀土出口資料,今年 5 月與同期對比,美國衰退 90%、德國 68%、日本 51%。稀土禁令驚動各國,如中央社曾在 6 月初報導,多國汽車製造商表示,生產作業恐因此停工停擺
這樣的高度依賴,也讓「稀土」成為中國在美國今年的關稅談判中的重要籌碼。
根據華爾街日報報導,在今年 6 月最新一輪談判中,中國同意暫時恢復稀土出口許可,但期限設定為 6 個月,顯示雙方都保留可能讓緊張局勢再度升高的手段。此外,為換取中國放寬稀土出口限制,美國也放寬對出口至中國的多項產品限制,包括噴射機發動機和相關零件,以及開採天然氣與石油的副產品乙烷。
「稀土」這項至關重要的關鍵礦物,從開採、加工、終端產品,幾乎由中國壟斷,中技社科技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芮嘉瑋博士表示,稀土是重要礦產,各國高度依賴中國,「因為有依賴,中國才有籌碼。」連美國都不得不妥協。
READr 爬梳各國稀土開採量及進出口資料,發現中國握有七成稀土礦產,是最主要的稀土輸出國,美國、德國至今仍高度仰賴中國輸出稀土,而日本、臺灣則逐漸擴大從東南亞進口稀土,以降低對中國依賴。

稀土被譽為「工業黃金」 風機、電動車、手機都需要它

稀土具備光、電、磁及催化功能,被譽為「工業黃金」,從傳統產業到高科技產業都見其蹤影,包括智慧型手機、離岸風機、電動車、戰機、軍用設備、機器人、資料中心伺服器等,都需要稀土,在中國宣布出口禁令後,許多車廠因為缺少關鍵零件而宣布停工,稀土地位可見一斑。
3046_01
芮嘉瑋以 iPhone 手機為例,從鏡頭、顯示螢幕、電路板處理器、線性馬達、底部揚聲器等,都大量使用到稀土。特斯拉(Tesla)創辦人馬斯克(Elon Musk)主導的人形機器人技術發展,也高度依賴稀土磁鐵,用於人形機器人的稀土永磁鐵需求量,是鋰、鎳、石墨等其他關鍵金屬的數 10 倍。
稀土終端產品價值最高且應用最廣泛的便是「永磁鐵」,包括「釹鐵硼磁鐵」、「釤鈷磁鐵」,前者可添加鏑、鋱等重稀土元素,使其擁有最強磁性與高溫穩定性,為電動車驅動馬達、風電發電機、消費電子的主力磁材。「釤鈷磁鐵」則耐高溫、抗腐蝕,適用於航太、軍事、雷達、引擎控制系統等極端環境。而中國在這兩項永磁鐵產業全球市占率分別為 90% 及 80%。

中國稀土地位有多重要?佔世界 7 成礦產、9 成加工技術

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資料,中國稀土開採量逐年增加,約佔全球 70%,第二名的美國僅佔 11%,相差甚遠;此外,中國稀土儲量也是全球第一,高達 4400 萬噸,遠勝其他國家,美國僅 190 萬噸。
從中國歷年稀土出口資料也發現,中國稀土主要輸出至美國、德國、日本,而臺灣也出現在排名前 10 名裡。值得注意的是,德國、日本、臺灣皆沒有稀土礦產,要走向「稀土自主」更加困難。
中技社《稀土關鍵材料供應鏈危機下的衝擊與因應》報告則指出,2018 年至 2020 年稀土出口量下降,原因之一就是中國實施出口限制政策,而 2020 年受 COVID-19 疫情影響,稀土產業供應鏈停擺。但到 2021 年,全球電動汽車、通訊設備需求大幅提升,稀土供不應求,出口量大增。
「中國掌握的不只是稀土資源,而是整條稀土產業鏈的主導權。」芮嘉瑋指出,稀土關鍵不在礦產,而在於加工,中國幾乎壟斷整個稀土供應鏈,若將稀土產業鏈初分為上游開採、中游加工、下游製造永磁鐵等終端產品,中國市占率高達 70%、90%、90%,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與之匹敵。中國也是唯一能提供全部 17 種稀土金屬的國家。
他進一步解釋,稀土原礦必須經過精煉加工,透過高純度分離技術,分離稀土氧化物,再接著進行高純度稀土金屬還原,之後製成高純度的終端產品,例如永磁鐵,「每個環節的精煉加工技術都有難度,所以各國才會高度倚賴中國。」
也正是因為稀土產業鏈由中國獨大,其餘國家遠遠不及,當中國稀土禁令一出,沒有其他國家可以替補這些稀土來源,成為中國在貿易談判的有利籌碼。
此外,中國的稀土專利技術也是全球第一多。芮嘉瑋指出,稀土產業從上游到下游,中國專利技術沒人趕得上,「為什麼專利技術重要?代表其他國家不能複製中國的技術,你一使用,我就告你,中國連技術專利都築起一道牆,其他國家要怎麼趕上?」

稀土為美國命門 高度依賴中國

細看歷年美國進口稀土資料,中國一直都是稀土最主要來源國,即便在中美貿易戰後,從中國來的稀土也不斷增加,早期還會從日本少量進口,但近年日本佔比降低,中國獨大情形愈來愈明顯。
若進一步分析,美國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產品類別,「輕稀土氧化物或化合物」及「永磁鐵」是最主要的產品,尤其高應用價值的永磁鐵進口數量逐年攀升。
根據中技社《稀土關鍵材料供應鏈危機下的衝擊與因應》報告,應用於美國 F35 隱形戰機、導引飛彈的「釤鈷磁鐵」牢牢掌握在中國手裡。芮嘉瑋也表示,美國將稀土列為關鍵礦物,尤其是「鏑」,它擁有耐高溫特性,是 F35 戰鬥機及電動車的關鍵材料,要有鏑才讓其在高溫下運轉,但這項稀土元素同樣由中國掌控。
同份報告也指出,2022 年時任美國總統拜登下令聯邦政府和民營企業加強稀土和其他關鍵礦物供應鏈,強化投資關鍵礦物生產,停止依賴中國,美國也積極進行投資,使 MP Materials 公司(下稱 MP)重新成為美國唯一一家稀土礦開採與加工基地。
美國對礦產的野心也展現在這幾波關稅戰中。芮嘉瑋觀察,美國陸續跟東南亞國家敲定關稅,尤其印尼從最初 32% 談到最後定案 19%,促成兩方談判成功的關鍵在於「以礦換稅」,「印尼的籌碼就是銅礦,用銅礦爭取較低的關稅。」
今年 5 月美國與烏克蘭簽署礦產協議,美方將可獲取烏克蘭部分自然資源,其中礦產也包含稀土。芮嘉瑋指出,烏克蘭並非礦產數量排名前面的國家,兩方簽署協議顯示「川普只要有礦,都不想放過」。
不過,芮嘉瑋直指,即便美國拿到礦產,關鍵在於中國幾乎壟斷稀土加工技術,「即使其他國家有開採稀土,仍需要到中國進行高純度的加工,中國掌握 90% 加工技術,其他國家可能要 5 年、10 年才能趕上。」
MP 礦場曾經關廠,之後才重啟爐灶,芮嘉瑋表示,MP 有上游稀土開採能力、礦源,但由於稀土精煉加工過程,會造成環境污染、放射性污染影響人體健康,「所以他們那時候就決定靠代工進口,交給中國就好了,誰知道中國就開始慢慢壯大起來了。」
芮嘉瑋指出,中國也知道自己的優勢,不只有礦產,「從開採、分離、提純、精煉加工、下游應用,全球只有中國有這樣一條龍的稀土產業,這需要幾十年的時間培養起來。」
中國全力發展稀土產業,奠定自己的稀土地位,「等到美國或其他國家發現的時候,已經太晚,要趕上中國幾十年來奠定的技術,哪有這麼簡單。」環境污染、人力成本、加工技術都是他國難以超越中國稀土的因素。
「中國稀土是美國的命門,所以川普才會什麼都拿來換稀土。」芮嘉瑋舉例,從半導體、晶片、乙烷、陸生赴美簽證,都是美國交換中國稀土的籌碼,「他什麼都拿來換,你就知道稀土對他有多重要。」

德國比其他國家更依賴中國 汽車產業大受影響

德國依賴中國稀土程度與美國相似,中國佔進口稀土來源 75%,佔比也逐年提升。
但德國與美國不同之處在於,德國對中國「永磁鐵」的依賴更加單一,在進口的稀土產品中,超過 90% 都是永磁鐵,在今年 4 月中國推出稀土出口禁令後,德國受到更大的衝擊,尤其是汽車產業。德國商報就指出,至少有一成以上的企業反映已影響生產,使用「稀土磁鐵」和「催化劑」的工廠不得不減產或停產,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Ursula von der Leyen)批評中國將其「近乎壟斷的地位用作談判籌碼,而且用作武器,以打擊競爭對手」。
該篇報導指出,德國汽車產業高度依賴高性能磁鐵,而其關鍵原料,包括鏑、鋱,幾乎完全掌握在中國手中,若供應中斷,將對電動車與再生能源產業造成衝擊,且歐洲在稀土加工領域實力薄弱,難以在短期內建立自主且穩定的供應體系,「相較於美國、日本與韓國已建立戰略儲備體系,歐洲對於供應中斷的準備明顯不足。」

日本多管齊下 對中依賴逐步下降

相較於上述國家,從資料來看,日本的稀土自主轉型路線顯得較為成功。
檢視日本歷年稀土進口來源資料,2010 年後,中國獨大市場的現象開始產生變化,從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進口的稀土佔比逐漸攀升,2024 年從東南亞國家進口的稀土總量已正式超越中國。
觀察日本自 2015 年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產品,也可看出與美、德兩國不同,進口的稀土產品更加多元化,在稀土加工應用上,日本比起他國更努力追趕中國腳步。
這些改變都起始於 2010 年的釣魚臺事件。芮嘉瑋解釋,當時中國為此限制稀土出口到日本,反而讓日本開始意識到稀土重要性,日本本身缺乏稀土礦產來源,只能仰賴中國或是澳洲,因此擬定許多策略因應稀土供應鏈短缺問題,「日本是全球最早有警覺意識的國家。」
首先,就是國際合作共享機制。芮嘉瑋指出,該機制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去中化」,跳脫對中國的依賴,集結中國以外的國家共同合作,互補彼此的缺漏,共同創造接近完整的稀土供應鏈。例如日本與澳洲、馬來西亞合作,在馬來西亞設置稀土加工設施,提升精煉加工技術,而日本也是少數能製作釤鈷永磁鐵的國家之一。
此外,日本也正開發稀土減量替代技術,2018 年 Toyota 成功開發新型磁鐵,大幅減少對釹的依賴,並完全避開更稀有的鏑與鋱,改採鑭與鈰等較易取得的元素,降低對中國供應鏈的依賴;同時,日本也發展稀土回收機制,例如從報廢手機回收稀土。
更重要的是,日本建立建立稀土原料庫存機制,芮嘉瑋解釋,該機制由日本政府主導,與民間企業共同合作,建立 60 天的稀土庫存量,以政府財政穩定經費來源,設立稀土基金,政府負責 70%、民間 30%,共同達到稀土庫存目標。
對於庫存機制在這波稀土禁令中發揮的作用?芮嘉瑋認為,日本長期建立庫存機制,相較於完全沒準備的國家,威脅感相對較低,且日本也一直建立稀土多元的供應來源,包括國內稀土回收、投資澳洲、馬來西亞等國建立稀土供應鏈,不斷降低對中國的依賴性,「2010 年日本對中國依賴度 90%,現在已經降到不到 60%,如果要說全球哪個國家對中國稀土依賴最低,一定是日本。」

臺灣轉往東南亞、發展回收技術

循著各國腳步,臺灣也正努力降低對中國稀土的依賴。
國內歷年稀土進口資料顯示,2019 年之前,臺灣高度仰賴中國稀土,其次則為日本。但 2019 年之後,美國、「資訊保護國別」數量開始增加。芮嘉瑋判斷,由於臺灣政府持續與東南亞合作,希望拓展稀土供應來源,降低對中國的依賴,因此被標記為「資訊保護國別」這些國家多半是指東南亞。
而臺灣從中國進口的稀土產品也漸趨多元,從過去以永磁鐵為主,現在則增加更多稀土氧化物應用。中技社《稀土關鍵材料供應鏈危機下的衝擊與因應》報告就指出,臺灣稀土應用以「釹鐵硼永磁鐵」及用於光學玻璃、半導體晶圓拋光的「氧化鈰」為主。
除了多元化供應來源,臺灣也正發展稀土回收技術。芮嘉瑋指出,臺灣沒有礦產也沒有加工技術,回收是一條解決之道,國內「優勝奈米」公司就擁有稀土回收的專利技術,使用綠色再生技術,解決稀土回收中可能造成的環境污染問題,讓稀土回收變得更環保;而「中台資源」則致力於回收廢棄燈管中的稀土,重新用於顯示器發光材料。
「臺灣發展回收稀土是正確的方向,雖然佔比仍很低,但是是很好的解決之道。」芮嘉瑋強調,國內回收技術仍待穩定,才能擴大規模,但至少已經取得專利技術,慢慢擴展到國際,而且要降低對中國稀土依賴,絕不能只單依靠一項策略,必須多管齊下。

緬甸鞏固中國稀土霸主地位

各國皆意識到中國稀土的威脅性,透過國際協調機制因應,包括 2022 年 6 月的「礦物安全夥伴關係」(MSP),由美國、澳洲、加拿大、日本等國結盟,創造更穩定公平的全球礦產供應鏈,減少對特定國家依賴;2022 年 12 月美國、加拿大、澳洲、德國、日本等,更進一步討論統一關鍵礦物生產、採購、監管標準。
中國面對各國結盟與之對抗,也有相應的策略。
中國在 2018 年後,大幅增加從美國、緬甸進口稀土,在 2023 年,寮國的數量也明顯提升。進口的稀土產品則以美國的原礦、緬甸的稀土氧化物為主。
尤其緬甸最受人關注。芮嘉瑋解釋,雖然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稀土儲量與產量,但南方離子型稀土資源(主要為中重稀土)經歷多年開採,環保壓力日益上升,緬甸擁有與中國相似的離子型稀土礦,成為理想的境外供應來源,因此,大量中資企業進入緬甸北部克欽邦、撣邦等地,以合法或灰色方式承包礦區,直接開採後運回中國加工。
他進一步說,中國將上游開採原礦轉移至緬甸,但仍掌握加工、分離等技術,保持對全球稀土供應鏈的控制,並以掌控緬甸資源為籌碼,牽制美國、日本、澳洲和印度等國積極合作發展非中國來源的稀土供應體系。
華府智庫「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CSIS)的關鍵礦產安全計畫主任巴斯卡蘭(Gracelin Baskaran)也表示,「緬甸的產量大幅強化了中國的主導地位,實際上讓北京幾乎壟斷全球重稀土供應鏈。」
「沒有一個策略可以百分百快速取代中國完整的稀土供應鏈,各國都是多管齊下。」芮嘉瑋表示,即便日本在精煉加工上,能夠將稀土氧化物還原成稀土金屬,甚至製成永磁鐵,「但還是要說,90% 永磁鐵仍來自中國,10% 來自日本等其他國家,他們(日本)的技術、規模,跟中國還是有差,如果真的到位了,那大家都去找日本就好啦,就不用擔心中國稀土禁令,但實際稀土問題還是在那。」
中國對稀土的壟斷地位,隨著中國的稀土出口禁令、美國的關稅談判中再次浮上檯面,顯示將稀土作為武器的中國,足以影響各國的產業發展,甚至是國防安全。各國雖加速「去中化」,但中國仍壟斷稀土供應鏈,短期內地位難以撼動,如何打造更穩定的供應鏈,是各國正面臨的難題。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