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中國虛假敘事現形記:造假資料、失業率蓋牌,官媒數字暗藏經濟潰堤危機?

中國虛假敘事現形記:造假資料、失業率蓋牌,官媒數字暗藏經濟潰堤危機?

閱讀時間 10 分鐘

報導重點摘要

  • 外國媒體關注中國自疫情後,爆發一連串的經濟危機,例如房市泡沫化、消費衰退、失業率飆升等,但在中國官媒上,卻僅出現中國經濟向好的報導內容。
  • READr 以四個經濟指標(GDP、消費、房市、失業率)試圖拆解中國大內宣的手法,並解析外媒與官媒報導差異、請教相關學者,發現許多手法,例如疑似造假數據達到帳面上經濟成長的成果、使用強硬造假手段達到政策績效、批評歐美國家轉移經濟焦點。
  • 長期關注中國議題的學者分析,中國大內宣進入「後勝利時代」,在官媒敘事線裡,「中國已經是最強大的國家」,不能再沿用過去進步敘事的宣傳,可能讓中國朝向催化民族仇恨的宣傳趨勢。
  • 在這波經濟危機的大內宣裡, 民眾關注「解讀信號」而非「歡慶勝利」上,例如剛經歷股災的股民、購房者、創業者、投資者,試圖從模糊的政治語言中,解讀政府將扶植哪個產業的信號,以此避險。
日前,中國公布今年第一季國內生產總值(簡稱:GDP),相較去年同期增長 5.3%,強調中國經濟起步平穩、穩中有進,正如同今年 2 月中國國家總書記習近平在新春團拜下的結論:「放眼全球仍然是『風景這邊獨好』。」在他眼裡,過去一年中國面對異常複雜的國際環境和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戰勝多重困難挑戰,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邁出堅實步伐。」
2020 年世界各國遭受 COVID-19 襲擊,經濟、民生活動接連停擺,在這艱困的時刻,中國卻向全世界宣示:「中國率先控制疫情、全面復工復產,成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1 年,在疫情封鎖下,習近平宣布中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面勝利」。
中國官方高唱經濟逆勢成長、不斷向好的主旋律,但中國接連爆發的經濟危機,顯然與官方敘事線悖離。
2021 年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爆出債務危機,釋出中國房市泡沫化的訊號,緊接在後的是中國另一房企碧桂園也出現債務違約危機;近日,中國地產開發商萬科的信用評級被下調至垃圾級。房市牽動中國整體經濟,房地產衰退引發的爛尾樓潮、銀行擠兌潮、失業率飆升、外資出逃等,掀開中國經濟搖搖欲墜的冰山一角。
2977_chart01
「我現在真的很迷茫,這日子咋過啊?房子不敢買、孩子不敢生、社保不敢繳,錢放在銀行還貶值,你不享受人生、你不躺平幹嘛啊?」29 歲的路易(化名)道出中國這一代年輕人的無奈。
中國這波經濟危機,導火線來自 COVID-19 後的一連串政策失靈,外媒報導指出中國清零政策嚴重打擊消費市場、工業生產;《紐約時報》更直指,「這場(房市)危機是政府自己造成的問題。」由於中國突然採取干預政策想防止房地產泡沫,卻反而讓許多企業現金短缺,造成房市危機。
但在中國官媒報導裡,卻僅看見經濟穩定發展的大內宣。READr 比對 2019 年底至 2024 年 1 月底,外媒及中國人民日報就中國經濟相關議題的報導差異,從 GDP、消費、房市、失業率這些主題發現,外媒不斷指出中國經濟失序的跡象,但官媒卻持續宣揚政策效果,甚至發布疑似造假的經濟數據,來穩定民心。READr 以四個經濟指標,拆解中國大內宣手法,一窺中國「風景獨好」的數據、政策可疑處。

手法一:為績效造假 GDP 資料 學者推估至少灌水一成

中國慣用造假數據來營造經濟強韌的假象,中華經濟研究院第一所助研究員王國臣觀察,「手法從以往的侷限指標定義、調整計算公式,到近期直接竄改數值。」
國內生產毛額(GDP)為衡量一個國家經濟概況的重要指標,而這份資料統一由中國國家統計局公布。2020 年各國經濟皆受疫情打擊,但中國卻公布國內經濟成長率 3.2 %,由負轉正,這個數字也引發外媒爭相報導,「中國戰勝病毒」形象,一度躍上外媒版面
不過,隨著中國執行動態清零、封城等防疫政策,外媒開始揭露中國經濟衰退的種種跡象,轉而指出中國防疫手段造成經濟停擺。相較之下,官媒卻仍不斷強調 GDP 數字正成長,呈現中國經濟蒸蒸日上的景象。
「數據造假雖然未必有顯著效果,但如果提供真實數據很可能會造成崩盤。」長期關注中國議題的專欄作者李大貓觀察,造假資料是官僚化政府的通病,未必和意識形態有關,資料部門造假的動力來自提升業績、避免處罰、向上管理,地方幹部常會提到類似的規範,「收入必須同比增長,但不能為了表功增長地太快,不然接下來會被設定不切實際的目標,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目標)。」
載入中
img-001
img-002
img-003
img-004
img-005
img-006
img-007
img-008
王國臣接著分析,中國另一個造假數據的技巧,就是調降去年的數字,來墊高今年的數字,例如中國公布 2023 年 GDP 的時候,也會修正 2022 年的 GDP。他舉例,中國最終核實 2022 年 31 個省市地區 GDP 合計 119 兆人民幣,比起中國最初公布的 2022 年數據減少 9487 億人民幣,以此墊高 2023 年的經濟成長率。
「他透過這些方式做出 GDP,就繼續公然說謊,反正明年公布經濟成長數字時,再砍一下基期數字,要達到(中國經濟成長率目標)5%,應該沒問題。」王國臣指出,2014 年習近平上臺後,就不斷發生政策矛盾,「要顧短期經濟,又要顧長期經濟結構;你要顧公平,例如共同富裕,但你又要顧效率;你要顧開放,引進外資支撐經濟,但你又要顧外資安全,我們不能被外國掌控,官員也很可憐,不知道到底要聽哪一個。」
「中國有一句話叫『官出數字、數字出官』,你編的數字好看了,你就升官了,所以大家就一層一層地騙,你寫(經濟成長率)500% 都可以,因為那都不是真的,你說有意義嗎?」李恆青直指,愈騙愈沒人信,外資陸續撤離,「中國企業家就了,潤不了就走線,偷渡也要離開中國,實在離不開的就不幹了、躺平了,我好多朋友現在在國內都躺平了。」

手法二:失業率不計入農村人口、蓋牌青年失業率

除了疑似造假 GDP 數據,中國失業率數據也為人詬病,不僅在計算公式上排除仍有勞動力卻失業的人口,讓數據好看;且就算是例行公開的統計資訊,只要數字看起來不利,就暫停公布。
外媒關注疫情後中國出現的失業潮,例如路透社 2022 年 8 月報導指出,隨著中國執行強硬的抗疫政策,許多街頭小販失去工作,旅遊業、旅館業、課外輔導業都受到衝擊,中國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連續四個月打破紀錄,7 月達到創紀錄的 19.9%。同時,外媒也批評中國「蓋牌」,一度暫停公布青年失業率的舉動
李恆青觀察,中國正面臨大批人口失業潮,各行各業競爭激烈,以公務員考試為例,今年湖北湖南等二十四省的公務員筆試,報考人數 567 萬人,競爭 15.5 萬個工作崗位。
但在官媒報導裡,中國失業率早已大幅下降,這都仰賴「中國高效統籌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政策顯效」,而這份經濟向好的官方數據,更進一步作為進行大內宣的有利素材:「如果搞『集體免疫』、『躺平』之類的防控政策,疫情勢必會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嚴重衝擊。」
載入中
img-001
img-002
img-003
img-004
img-005
img-006
路易觀察自己周遭的朋友,就業市場確實不如以前好,建築行業、醫療產業大批裁員,甚至出現公司倒閉。路易舉例,自己朋友是建築師,上頭指示要裁掉 500 個人,朋友也一起被辭退,「(朋友是)『中間』的技術性人員,有好幾年行業經驗的這種,反而比基層人員還容易失業,他就屬於高不成低不就,這個產業就不行了,那你要不就跨行從底層做起,要不就只能靈活就業,當店舖的看店小妹這種工作,但他肯定不甘心啊,以前兩萬塊的工資,現在叫我去找五、六千的工作。」
路易說,現在中國房市不好,連帶影響建築工人、工地附近餐廳,一連串行業都不好,不過,他認為,這些基層人員比較少面臨失業的情況,「像我店鋪的看店小妹或倉庫的工人,他們工作性質比較通用,他可以隨時換去其他行業,就很靈活就業,但確實出現工資降低的情形。」
王國臣認為,更應該注意的是年輕人「自願性失業」問題,中國出現少子化危機,不是大家都願意工作,現在很多人都躺平啃老,當畢業的新鮮人決定不去社會工作,他很可能一輩子就宅在家裡,靠父母養,最終變成集體的社會問題。

官媒宣揚政策助力市場回溫 學者:造假用電量營造復工假象

循著中國官媒的故事線,人民日報 2023 年 12 月報導就說:「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隨著宏觀調控政策一系列組合拳發力顯效,主要經濟指標回升。」表現亮眼的經濟數據,得益於政府各項措施,包括力推復工復產、擴大國內消費市場等,但如同造假資料的宣傳手法,政策達標的背後也存在許多假象。
載入中
img-001
img-002
img-003
img-004
img-005
img-006
路易在浙江經營生活用品專賣店,在疫情期間開幕,生意至今沒有多大改變,並未因疫情過去而呈現大好趨勢。他觀察,不論是內銷或外銷,全球經濟都不太好,整體消費量下降,甚至有分化的趨勢,「有些大廠生意好到爆,訂單都來不及做,但是有些小廠就生意不好倒閉了,其他經營十幾年的同行說,現在生意都回不到疫情之前了。」
「我年輕的時候就想說,賺到錢的第一件事,就是去買房,我可以自己住,它又是不會降價的資產。」路易感嘆,以前還會想要努力存錢買房、努力工作還房貸,但現在房價一直跌,年輕人根本不想買房了,很多人就去直播帶貨、夜市開小吃攤,「一天賺  100 就花 100,反正輕鬆躺平。」

地方財政高度仰賴房地產收益 房市泡沫化恐釀金融危機

2021 年中國房地產巨頭恆大爆出債務危機,因流動資金不足以償還債務而違約,截至 2022 年底總負債高達 24374 億元人民幣,創上中國企業最高虧損紀錄;此外,被視為資優生的房企「碧桂園」、國有房企「遠洋集團」也接連傳出債務違約。
房市牽連中國整體經濟,李恆青強調,現在房地產商一個一個倒閉,如果房地產這個龍頭垮了,連帶影響 47 個產業,其中包括銀行業,將變成系統性的金融危機。
「房地產商開發成本的 40%,是用於土地的稅收、劃轉、補償等等,被政府拿走 40%,且絕大部分是留給地方政府,所以地方政府就有強烈的願望要賣地、開發,一開發財源就滾滾而來。」李恆青指出,地方政府財政高度仰賴房地產收益,甚至佔比高達 70%。然而,現在中國房市崩潰,等於地方政府 70% 的財政收入消失,嚴重影響地方財政穩定。
李恆青舉例,浙江、江蘇等地都傳出,地方政府要求公務員返還過去一年發放的獎金,金額多達數萬元,「那公務員就說錢都花了怎麼辦,領導直接帶著銀行貸款員到你家要錢,要馬上給你貸了,因為財政真的沒錢了。」吉林、天津則出現公務員、教師集體上街抗議討薪,「尤其是非正式合同的公務員,他們有的被欠薪一年多,最後就去市政府前抗議,這都是笑話了。」
載入中
img-001
img-002
img-003
img-004
img-005
img-006

「後勝利時代」的宣傳走向 催化民族仇恨維持政權合法性

在中國極權統治下,中共政權執政的「合法性」(指政府被民眾認可的程度)向來被質疑,人民日報社論曾指出,執政黨合法性的取得,最根本的決定力量在人民,「中國共產黨把得民心、順民意、厚民生、行民主,作為執政的根本價值理念和制度選擇。」
而對於如何取得民心,李恆青認為,在中國最重要的目標就是經濟,「中國的政權合法性,在於領導人能領導中國經濟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共產黨或是領導人的執政合法性都來自於經濟發展,但現在經濟不好、民生不好,實際上就是失去合法性,他為了維持政權合法性,除了造假數據,就是用宣傳的方式轉移視聽。」
李大貓在端傳媒〈後疫情的中國宣傳:放棄宏大敘事了嗎?誰主宰了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文章中提到,在官方論調中,中華振興已經實現,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領導者和新秩序的制定者,這種「後勝利時代」的宣傳如同持續的強制高潮,「已經勝利的敘事沒有了現代性的無限進步空間,就無法給政權進一步提供來自內部的現實合法性。」
李大貓指出,當中國進步敘事宣傳失靈,伴隨而來的是民眾的不確定感、危機感、對衰落的恐慌,即便國家沒有樹立官方的假想敵,民間也多少會找到指責的對象,例如中國近幾年仇日情緒激增,很大程度也是民眾自發,而非官方授意,政府可以趁機使用這種情緒,轉移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也可以主動利用惡化的中美關係,引導和催化民族仇恨。」
「全球範圍的新冷戰氛圍,在宣傳意義上也幫了忙,讓『我們很偉大』,到『有人破壞我們的偉大』、『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的轉變更加順暢。」他如是說。
載入中

官媒經營社交媒體吸引年輕人 在民生議題上發揮宣傳功能

中國大內宣不只顯性地出現在官媒的報導裡,也隱身在社群媒體中。
李大貓分析,從習近平上任到疫情前,官媒熱衷經營社群媒體,在社群媒體上開設帳號,有目的地「深入群眾」、「發動年輕人」,地方政府和官媒開設社群媒體帳號的數量、活躍度,一度成為考核指標。
官媒機構靈活自主地採取娛樂性強的形式,例如迎合網路語言、二次元文化、樹立討喜人設、與偶像合作等,嘗試任何能吸引年輕人的元素。同時,官媒以這些娛樂化的形式傳播政治化的內容,達到很高的動員性,例如以名族主義為號召進行組織出征,增強政權合法性。
不過,疫情後,中國明顯改變對使用新媒體動員年輕人的態度。
李大貓指出,2020 年疫情早期民間處於普遍的恐慌、不滿氣氛中,官媒刻意的娛樂性宣傳項目,例如「江山嬌」和「紅旗漫」,由共青團中央設計的兩個虛擬主播,上線五個小時就被罵到下架,接連失利的宣傳策略,讓官方開始限制這些社群媒體賬號進行相關的政治、時事宣傳。
不過,他進一步觀察,2023 年之後,這些官方色彩的社群媒體再度恢復其娛樂化、年輕化的操作,只是宣傳內容大幅降低政治色彩,轉向服務其他非政治化目標,尤其在這波經濟危機下,中國力求擴大內需,官方的社交媒體就在民生議題上發揮宣傳作用,例如刺激旅遊業,哈爾濱、淄博就在這波宣傳中,在社群媒體上爆紅。
不過,另一方面,李大貓也指出,中國大內宣並非如外界想像的是一套有一致性的完整模式,「在和官媒從業者的交流中,我感到對方也沒有在有意識地實踐某種模式,並對上面是否在採用某種模式感到困惑。」
他表示,宣傳部門也是中國官僚系統的一部分,也會出現官僚主義系統整體對上負責、低效拖延、推卸責任、不作為等問題,而在不穩定的經濟政治環境震盪下,更是形成「謹慎保守」的宣傳趨勢,地方宣傳部門和官媒為了避免犯錯,除了例行動作,例如習近平做了什麼事、發表什麼新言論外,較少主動宣傳核心的意識型態。
大內宣旋律跑調、國家政策失控、經濟數據相互矛盾,一再顯示中國的經濟危機。
「中國現在狀況非常不好,最重要的是沒有向好的跡象。」李恆青直指,中國許多政策都是「修修補補」,未達到振興經濟效果,「從國務院到各省市自治區的各種政策,大家都在做表面文章,當大家都在努力做表面文章,實際的問題就不會有人做了。」
「身上有那麼多的勁,卻使不上,只能眼看著他們禍害中國。」李恆青感嘆道,「如果沒有六四的話,我可能還會留在中國做生意、做官,現在 35 年過去了,我一事無成,但我想著我要活得比他們長,早晚把他們熬死,我有信心我們會回去改變中國。」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引用資料

外媒報導以「媒體在臉書上的貼文」為分析文本,使用路透社新聞研究所定義各國最有代表性的媒體清單,以各國語言的「中國」和 「經濟」搜尋關鍵字,時間區間為 2019 年 11 月底至 2024 年 1 月底,總共 2127 篇報導;我們進一步分析這些報導主要關注的議題,選出「GDP」、「消費」、「房市」、「失業率」四個主題,比對外媒及官媒的報導差異。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