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記者筆記:如何向讀者介紹數位身分證?

記者筆記:如何向讀者介紹數位身分證?

閱讀時間 4 分鐘

「數位身分證」這個題目,從開始研究到上線,歷時三個多月。會做這個題目的原因很單純:因為覺得這個議題和全民有關,討論的熱度應該從科技、開放資料、法律、人權⋯⋯等特定專業社群擴散出來,讓更多民眾了解之後加入討論。
但到底要怎麼「讓讀者有興趣暸解」,而不是看到報導中陌生的技術名詞就被嚇跑?編輯團隊花了很多精力討論,希望能找出方式留住讀者。這篇筆記,主要就是想討論這類「硬」題目能使用哪些方式讓它更平易近人,其次想分享在產製報導的過程中,感受到正反雙方「對話」的困難。

題目好生硬?來玩遊戲吧

專題一開始,先邀請讀者玩遊戲,自行選擇想要呈現在身分證上的欄位。這個遊戲是在資料收集的過程中,自己吸收養分長出來的。政府說,預計要推行的數位身分證是第七代,與前幾代相比會有很大的變革,那前六代的身分證長什麼樣子?我在收集一到六代身分證樣式的過程中,發現身分證欄位差異很有趣,原來有需要登記血型、登記是否有投票資格、詳細登記職業與畢業學校的過往,男女身分證還有顏色差異,如果可以讓民眾親自感受身分證欄位的變革,可能會對「身分證上想要/需要有什麼欄位 」這件事更有感,進而對「新一代身分證」的報導產生興趣吧?
在報導中,我們嵌入了三個情境題,讓讀者選擇是否同意授權政府使用個資,當下會看到多少人有相同選擇,看你的意見是否邊緣,綜合三題選擇的結果會在文末呈現。由讀者自行選擇,除了增加參與感,讓讀者更有動力看到最後之外,「以為同意沒什麼大不了」的選擇,到最後呈現出結果時,讀者可能會因此對數位資料的應用更有實際感觸。

只靠遊戲吸引人是不夠的

但不管小遊戲多麽有趣、多麽吸引人,報導正文才是主角。本篇報導的訪談逐字稿多達數萬字,還有閱讀政府公開資料與學術論文的另外上萬字摘要筆記。想說的很多,但要怎麼讓讀者保持興趣呢?
其實報導的架構經過多次大調整,原本以情境互動中「濫用資料可能造成的後果」當生猛的開頭,但因為這些濫用資料的超誇張事例尚未發生,不想讓報導一開始就走腦補路線,因此捨棄。後來嘗試用愛沙尼亞的資安事件當開場,最後是決定用 pol.is 投票結果,試圖呈現出「數位身分證有多方意見」的討論過程。
文章捨棄了對數位身分證規格的詳細介紹,將它收折在註解中,正文直接呈現出討論如何意見紛呈,政府的說法、專家的說法、網友的意見如何交集或沒有交集。原本我堅持要先讓讀者對數位身分證的晶片規格、晶片內存哪些資料、數位身份驗證的公私鑰配對機制、政府骨幹網路 T-Road 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能展開辯論,但讀者很可能在前面這些段落就恍神或覺得無聊而棄看,這樣就沒辦法看到爭點的部分,因此寫作上化繁為簡,專注在介紹爭點。

議題好複雜⋯⋯該選什麼給讀者?

在爭點的選擇上也經過一番掙扎,數位身分證的爭議點很多,晶片規格、資安、法源、資料應用、招標過程⋯⋯每個點的辯論都能獨立成篇,最後我只簡單提及招標過程的瑕疵(日前網路上對數位身分證的討論,程序黑箱是熱度最高的),聚焦在與一般民眾生活更相關的個資運用層面。
一開始的想像是根據爭點呈現正方,也就是政府推行時的說法;也呈現反方,意即倡議公民團體為何反對。但採訪過兩方後,我發現答案「難以對話」:兩方的回答沒有在同一層次,因而無法呈現出同一題的兩面。例如反方擔心政府會濫用民眾的數位個資,舉出一些想像中會發生的情境,政府回應是會依法規範,但不具體回應反方提出的假設性情境是否有可能發生。又或者,採訪時各部門或專家只回答領域內的問題,晶片規格、資安、資料應用,這一塊塊串在一起,可能導致反方擔心的資料濫用結果,但正方只回答一塊塊專責領域,反方將這一塊塊串連起來的疑問無法得到確切的答案,因而雙方都曾覺得對方「答非所問」或「已讀不回」。

具體能怎麼做?

看完長篇專題,是不是有時候會覺得「我知道了這些,然後呢?」、「所以呢?」、「實際上我能怎麼做?」的無力感,最近幾篇 READr 的報導嘗試在文末加上 action items,讓有心想做更多的讀者,能夠有施力的方向。
「硬題軟做」與「軟題硬做」一直是新聞實務上重要且具有挑戰性的指導原則 ,希望這篇筆記能拋磚引玉,帶起更多關於專題製作以及數位身分證的討論。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