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奧斯卡好白」之後:非美國籍入圍者仍逐年下降

閱讀時間 3 分鐘

    文 / 李又如 設計 / 許玲瑋 資料整理 / 簡信昌、李又如 圖片來源 / 東方IC
    2016 年的奧斯卡獎,由於演員獎完全沒有一個黑人演員入圍,引起「奧斯卡好白」(Oscarsowhite)的抗議。且典禮當年主持人開了亞裔的玩笑,還讓導演李安與超過 20 位亞裔導演們寫信給主辦方要求道歉,在在顯示種族議題在美國始終是個政治敏感的話題。
    今年的入圍影片中,直接與種族議題相關的即是《幸福綠皮書》,從一本具體實踐種族隔離政策的小冊子(上頭記載禁止黑人住宿的旅館、禁止黑人用餐的餐廳等等),帶出美國淵遠流長的種族平等之路。而《黑豹》的主角是眾多超級英雄系列電影中的第一位黑人英雄。常在作品中探討種族議題的黑人大導史派克・李今年也以《黑色黨徒》入圍。
    奧斯卡獎項的評選委員是由美國演藝學院組成。在「奧斯卡好白」爭議過後,美國演藝學院邀請了更多的電影工作者參與奧斯卡獎項的投票,奧斯卡有因此變得更多元嗎?
    IMDB 的電影資料庫中,並沒有標示從業人員的種族(如黑人、白人、亞裔),我們嘗試以影片的「出產地」來探索這個問題。

    奧斯卡入圍影片的多元度正在下降

    若從奧斯卡入圍名單的電影出產地來看(包含所有獎項,但不含奧斯卡外語片),奧斯卡的多元性有顯著的進步,相較於頭幾年幾乎全是美國電影,到現在非美國出產的電影最高能逼近六成。
    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年的最高點(57.7%)正是落在「奧斯卡好白」的 2016 年,且從 2016 年至今,非美國籍的影片入圍比率持續下降。
    今年的入圍影片中,成果最豐碩的非美國籍電影是來自墨西哥的《羅馬》(14項),其次是來自愛爾蘭的《真寵》(12項),第三名是英國的《波希米亞狂想曲》(8項)。
    若以獎項來看,屏除只能由非英語影片參賽的奧斯卡外語片,有最多非美國影片入圍的獎項是「最佳動畫短片」,從第一屆奧斯卡至今,有快要一半的入圍影片產地來自美國以外的國家。
    臺灣導演宋欣穎的動畫作品《幸福路上》在今年的奧斯卡初選獲得青睞,入選 25 部最佳動畫長片。從歷史資料可以看到,此獎項是多元度第三名,有超過三成的入圍影片產地在美國之外。

    奧斯卡外語片偏好喜劇和戰爭片

    為了讓更多非英語電影得到關注,奧斯卡在 1957 年開始設置「最佳外語片」獎項。從歷屆入圍者來看,大多集中在歐洲,入圍最多次的是法國,其次是義大利和西班牙。
    而亞洲電影入圍的次數則大過於美洲。其中入圍過最多次的是日本,還得過 3 次奧斯卡最佳外語片。臺灣入圍過 3 次,在所有國家中排名 14。都是導演李安的作品,分別是《喜宴》、《臥虎藏龍》及《飲食男女》。
    那入圍這個獎的都是些什麼樣的電影?READr 以奧斯卡最佳影片的類型當作比較基準,找出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類型比例。劇情片、愛情片在兩個獎項的入圍名單中都屬於大宗題材,但奧斯卡外語片的劇情片比例明顯高於最佳影片,愛情片的比例卻低很多。另外,喜劇片、戰爭片的比例高於最佳影片,紀錄片與運動類型的電影不曾入圍。
    今年臺灣提名導演黃信堯的《大佛普拉斯》作為參賽影片,可惜落榜。但亞洲仍有導演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參賽,將與墨西哥的《羅馬》和德國、黎巴嫩、波蘭的影片競爭。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