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假訊息專題線上講座】媒體中的假新聞與事實查核機制

【假訊息專題線上講座】媒體中的假新聞與事實查核機制

閱讀時間 7 分鐘

報導重點摘要

媒體為什麼要製造假新聞?該不該管?又該由誰來管?本週四(16日)晚上 9 點,我們將邀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胡元輝、資深記者范琪斐,來聊聊新聞媒體中的假訊息,歡迎讀者在來 READr 粉絲頁提問!
3 月底,NCC 以「違反事實查證原則」要求媒體更正錯誤的新聞或直接開罰。這是自 2015 年修法後,這條法令第 3 次被用上。緊接著第四次、第五次的裁罰對象都是中天電視,被罰超過百萬的中天新聞立刻質疑 NCC 侵害言論自由。
目前台灣對媒體的管制方式主要是靠業者的自律機制。NCC 前主委詹婷怡多次公開強調,NCC 管的不是內容。其實連「違反事實查證原則」這一條,也不是直接管制「假新聞」,是看新聞內容有沒有經過查證程序,而非內容有沒有錯誤。
媒體為什麼要製造假新聞?該不該管?又該由誰來管?本週四(16日)晚上 9 點,我們將邀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副教授胡元輝、資深記者范琪斐,來聊聊新聞媒體中的假訊息,歡迎讀者在來 READr 粉絲頁提問!
除了法律裁罰、要求業者自律,更重要的是正確資訊的傳播。台灣在去年由優質新聞協會與媒體觀察基金會合資成立的「台灣事實查核中心」就是其中一個解方。經事實查核中心認定為「錯誤」的訊息中,有 1/4 是經由媒體傳播的。
在講座之前,READr 整理了報導中未收錄的完整問答,其他的就等你來發問!

事前訪談

記者李又如(以下簡稱記者): 從事實查核中心目前查核的內容,您覺得目前被流傳的假訊息都有什麼樣的特質?
胡元輝:過去有個研究團隊做過研究,說假新聞跑的速度比真實的訊息還要快上六倍。
但速度加快的關鍵不在新的數位平台或是社群平台,關鍵因素還是在人。
人對於新奇、聳動、引起憤怒、引起恐懼等有強烈情緒的訊息感到興趣,從這個角度來看,訊息涉及的內容各種都有可能,從政治、民生、投資理財,甚至美麗人生這種勵志的訊息,關鍵是它被包裝成一個聳動驚奇的訊息加以傳播。
但數位工具與社群平台加速了假訊息的傳播。它們的出現,造成了三個影響:
第一,降低了傳播成本和進入門檻。以前要造假,無論是口耳相傳、下廣告、在新聞中置入等等,花的力氣跟代價很高。但現在在臉書公開貼文就能傳播。
第二,傳播的對象也跟過去不同,過去是一對多,但現在可以鎖定對象。像是臉書好友,彼此是一個互相信賴、擁有共同興趣的群體。或是定向型廣告,臉書可以幫你精準地送到你想觸及的對象,這也改變了假訊息在當代傳播的速度和影響力。
第三,幾乎沒有管制。過去,傳統媒體有高密度管制的法律,現在的網路,基本上是一個低度管制、甚至沒有管制的平台和傳播管道。
記者:所以網路媒體沒有主管機關?
胡元輝:沒有。管制要有作用,就要根據這個傳播科技的特質去設計。電視跟報紙這類的傳播工具,某種程度是公器,套用到網路身上,它又說我只是平台。
民主國家都會很困惑,但已經有個趨勢了。當新的工具被接受的程度不那麼高、影響力不大的時候,就會低度管制、或是沒管制。但現在很明顯已經不是這樣,它的影響程度讓各國都開始思考怎麼加以管制。
現在在政府組織裡,經濟部、財政部、警政署、文化部、NCC 都掌管部分的內容,政府需要一個跨部門的單位去釐清網路問題的治理。
記者:所以別的國家會有統一的主管機關嗎?
胡元輝:各國來講,都分散在不同的機關管理。重要的是有沒有良好的協調機制。但在台灣這類跨部門的問題,大家就會比較推拖,覺得責任不在我身上。如果政府協調機制不強,問題就會被擱置在那。
記者:最初事實查核中心的計畫是如何開始?
胡元輝:大概是在 2016 年,我們積極地在思考這個問題,美國的總統選舉毫無疑問地對我們產生直接的刺激。我在 2016 年中有機會到美國休假,看到美國的電視、報紙都有事實查核的專欄,或是邀請事實查核組織的人到電視台來受訪,看到美國對事實查核的重視。
當然這可能也跟他們現任的總統的特質有關(笑)。但我所屬的優質新聞發展協會,就開始思考事實查核對台灣的意義。而且,在這麼歷史悠久的國家,都還面臨假新聞的挑戰,台灣的民主歷史還不長,面對的壓力恐怕會更大。
另外我參與的媒體觀察基金會,過去評鑑、觀察的對象是傳統媒體,但網路發達之後,也在思考要怎麼把眼光放到網路媒體上。自 2017 年開始積極討論,決定在 2018 年攜手合作,共同出資成立了台灣事實查核中心。
記者:事實查核中心一年需要多少的經費?
胡元輝:第一年,從七月開始,需要兩百萬經費,實際的查核人員是四位。但我們理想目標是七位。因為我們觀察國外的事實查核組織是七至十幾人之間,才能發揮比較大的影響力跟效率。
今年是第二年,希望有六百萬的經費,來進行七個人的編制。除了事實查核,也希望推動事實查核的公民教育、媒體互動、溝通交流,都很重要。
記者:看國外的經驗,感覺第三方事實查核機構是要愈多愈好,才能夠彼此互相監督?您覺得成立跟運作的最大困難在哪裡?
胡元輝:事實查核在全世界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媒體內部,國外很多公共媒體幾乎都有,商業媒體像美國的 ABC、美聯社、華盛頓郵報也有。好處是直接在新聞本身的作業進行,本身就有資源挹注,經費問題比較少。
另一種是 NGO 或 NPO 模式,由學術單位或公民團體來成立,就像台灣事實查核中心。但就要面臨錢從哪裡來的問題。
有些國家,新聞業本身的慈善事業、企業基金會或個人捐款都不算少。但在台灣,要支持一個 NGO,如果要跟企業募款,事實查核的工作某種程度上是批評媒體,會不會造成企業跟媒體關係緊張?另外企業捐助長期在做的是急難救助、文化補助,要跨足到新聞,在台灣還算是一個挑戰。
另外就是公信力的問題,這是所有事實查核單位都會面臨的問題。剛成立的時候,有家媒體套用網友的話,說我們是民進黨控制言論的三部曲之一(苦笑)。我們的同仁就很氣憤,說要去查核這個言論。我說不用,最重要的是作為,不是宣稱。你宣稱你很公正,人家不一定會相信。
實際經過這半年,這類問題不是沒有,只是碰到的爭議沒有那麼多。講個實際的問題,我們查過對藍營不利的、對綠營不利的、甚至是對共產黨有利的。對誰不利,那個人就會不開心,但沒辦法,這就是我們堅持要做的事。
記者:目前查核結果分成四種,是一開始就這麼確定,還是是在實踐過程慢慢清出來?
胡元輝:我們先參考其他國家的經驗,大概分成兩種。一種是錯誤的尺度,像華盛頓郵報就是用小木偶(註:童話故事中小木偶說謊的時候鼻子會變長)的數量來代表你這則新聞錯誤的程度。會先確認整個訊息中有幾個關鍵訊息,再看錯誤的比例有多高。
第二種是根據查核的結果給一個結論。就算我沒辦法斷定真假,但我可以說,這個報導是沒有事實依據的。
一開始是分成真實、部分錯誤、錯誤三種,後來慢慢發展多了一個「事實釐清」,代表不是全錯,只是過時了、或是它只說出事實的一部分。那我們就完整地把訊息呈現出來,就像之前機師罷工,有的媒體只拿比台灣機師待遇好的,不提壞的,那我們就呈現機師在各國的勞動規定是什麼。
記者:那偏頗的訊息,算是假訊息嗎?
胡元輝:我們要查核的是事實,不是意見。但什麼是事實?(拿起杯子)這是一個杯子,但從哲學的角度來看,它也可能不是。我們選擇用約定俗成的概念來看,查的是最核心的事實,有些是基於事實、意見的模糊地帶,不是不敢碰,而是先去看事實。
今天一件事有五個點,某個媒體認為只有三個符合它的意識形態,就只報了三個。那我們關注的焦點是,這三個是不是事實?漏了兩個的話,還是不是完整的事實?
媒體報導偏頗比較算是「風格」的問題。我們還是先處理核心事實,站穩腳步。不過,我覺得事實釐清某種程度也是這個問題的解方,當我呈現了全部的事實,你就很容易看出媒體「各取所需」的狀況。
記者:我們之前採訪行政院防治假訊息的專案,他們提到消息是真的假的會交給法院判定,但也極度仰賴第三方的配合。也就是說,為了防止政府有箝制言論的心態,會希望有第三方公正機制跟政府的澄清交叉查核。如果要跟政府合作,目前的困難會在哪裡?你們又怎麼看跟政府合作這件事?
胡元輝:很難。事實查核最重要的就是公信力,合作有本質上的困難。假設政府的公信力沒那麼強,我們對於合作就會很擔憂。
記者:更不用提媒體的公信力?
胡元輝:是啊。很多媒體要找我們合作,我們都覺得,先彼此觀察一下,我們也很怕被貼標籤。
記者:那你們會希望政府扮演什麼角色?
胡元輝:從民主的角度來看,我們很難直接合作,但我們還是需要健全的資訊環境。像是網路平台很難確定內容是真的假的,就能跟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合作。
歐盟對於假訊息的防治作業中,有一項是發展事實查核機制,創造事實查核機制可以成長的土壤。具體來說,事實查核最重要的是讓被查核的、真實的訊息被看到,社群媒體就可以成為重要的推手。那台灣的臉書、LINE、youtube、instagram 等社群媒體平台要不要跟第三方查核機制合作?這就是政府可以努力的。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