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座總編面對面】楊貴智:活在同溫層對議題的發展沒有幫助

閱讀時間 8 分鐘

    「法律白話文運動」站長、同時也是執業律師的楊貴智,在擔任客座總編期間,主要選擇法律類型的文章。目前的新聞對他來說,數量太多、質卻不夠深,常常會有「看完不知道要幹嘛」的困惑。新聞的定義是什麼?媒體可以有立場嗎?聽聽踏進媒體圈的法律人怎麼說!
    READr 小編:這兩週選文的感想?
    楊貴智:因為忙碌的關係,很少主動看新聞。你會發現我選的文章都是法律新聞,因為平常就會幫法白(全名:法律白話文,以下簡稱「法白」)找法律新聞,就把我找到的文章也放在 READr。
    因為看的新聞量少,在 READr 選的文要特別挑,或剛好看到。不是刻意選法律新聞啦,只是因為臉書只會跑出跟自己常看、有興趣的媒體,在 RSS 訂閱的關鍵字也都是跑法律新聞出來。
    現在網路上沒有營養的新聞太多了,很難過濾。我不會特別到任何一個新聞網站瀏覽,只有報導者跟端傳媒會主動去看,因為他們的報導是深度的,比起一般新聞,文章長、看得時間久,但看完可以知道更多有用的資訊,對我的幫助比較大,不會看完不知道要幹嘛、內容很淺。
    READr 小編:為什麼不會想看新聞?
    楊貴智:我的經驗是,被動的新聞、被迫看的新聞已經多到快受不了。LINE Today 一天到晚在推播,以前 LINE 也有加入蘋果日報、聯合報的帳號,一直瘋狂推播,後來感到很煩就全部刪掉了。半小時就推播一些不重要的新聞,譬如館長講了什麼,誰在意啊!
    現在收到被動式新聞的來源是 LINE Today 跟臉書上朋友的分享,反正沒事坐著也會被迫更新近期社會大事。主要還是自己主動搜尋有興趣的新聞。
    READr 小編:你說你會主動看的媒體是報導者跟端傳媒,所以你是會付費訂閱或贊助的人嗎?對我來說來滿稀奇的!身邊很少朋友願意做「付費閱讀」這件事。
    楊貴智:我是怪人(笑),我花錢訂閱很多媒體,因為對於他們產出的內容、資訊都滿有興趣的。有訂閱端傳媒,那報導者是曾經在他們的現場活動上捐過錢,可以換筆記本、帆布袋之類的。
    READr 小編:平常有特別關注哪些類型的議題嗎?
    楊貴智:不會特別看議題耶,不限定任何議題,主要還是報導本身要能夠引起我的興趣,認為它是值得瞭解的。像報導者或端傳媒,常常會報導「我不知道的事」,那件事是有重要性的。
    一開始在 READr 分享的兩篇文章,跟漁工有關,這是我覺得重要的議題。另外,我喜歡看趨勢類、或有關新創的文章,掌握趨勢很重要,瞭解趨勢的發展才能夠提前知道法律該如何因應,因為科技會跑得比法律快。不要說臺灣法律,全世界的法律都落後科技,一定是科技發展到一個成熟階段,法律才會跟上,而臺灣(法律)落後更嚴重。
    READr 小編:為什麼會說臺灣落後更嚴重
    楊貴智:譬如第三方支付,我們的金融法規制定還不完善。譬如無人車,在臺灣已經有無人公車試跑,但臺灣的法規還未針對無人車做規範與制定。一般來說,撞到人可以告司機,但無人車沒有司機,撞到人該告誰?是告科技公司、客運公司,還是電信公司?因為它有可能是透過網路來控制行車。
    當科技的技術已經能做到很多事情,但法規規範還停留在舊的思維裡,那麼當遇到問題時,我們就沒辦法處理。
    READr 小編:有點好奇你怎麼去區分值得瞭解的新聞跟不重要的新聞?譬如你說館長說什麼話並不重要。
    楊貴智:即時類的新聞我不會主動跟,因為數量太多了,根本就跟不上。而且對我來說,看過就忘了,我完全想不起來上禮拜、甚至昨天看過什麼新聞。
    很多新聞的問題在於「我知道這個要幹嘛」?後來發現追即時新聞是件浪費時間的事,對人生沒什麼幫助,所以不會想看。對於讀者來說,可能娛樂性、夠聳動是重要的,對媒體而言可以增加點擊率吧。
    READr 小編:你希望媒體多新增哪些類型的新聞?
    楊貴智:老實說我現在愈來愈不知道如何區分哪些是新聞、哪些是一般文章,它們的界線愈來愈模糊。
    像法白會轉貼法院的新聞稿、國會修法的草案,也會自己寫評論,那法白到底算不算新聞媒體?發布一篇介紹法院判決的文章,到底算不算是新聞?報導者的深度報導算不算新聞?我不是受過新聞學訓練的人,不曉得正確的定義是什麼,漸漸感覺不到新聞跟其他作品的差異、界線。
    READr 小編:你自己的定義呢?因為它沒有正解,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
    楊貴智:我倒覺得在這個時代需要的是,要怎麼樣幫助大家找到自己真正關心的議題、掌握自己想瞭解的事件發展。網路上有太多資訊,不可能一個個查看,沒有必要到所有人關心所有事。
    READr 小編:前陣子訪談幾位 READr 的使用者,我們想知道讀者想要的、想看的到底是什麼。在訪談過程中,其中一個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對大多數的讀者而言,新聞是一種資訊,就是說新聞只不過是資訊的蒐集。
    楊貴智:但按照這個說法,教科書也是資訊啊!新聞跟教科書又怎麼去比較?好奇怪啊
    所以我才會覺得現在新聞的界線愈來愈不明確,什麼樣的新聞都有。臉書的演算法,讓你看到自己有興趣的動態,可是它就有副作用——出現同溫層。
    READr 小編:你會去嘗試接觸非同溫層的觀點嗎?接觸之後會試著溝通嗎?
    楊貴智:會啊,那是必要的,對我來說很有趣,雖然有時候會不太舒服,但我需要知道社會上還是有人跟自己的看法不同。
    譬如九二共識,有人覺得兩岸有共識。譬如有人覺得勞基法的一例一修是必要的、或一例一修是惡法。譬如同性婚姻,我臉書上幾乎沒有出現過任何跟護家盟有關的消息,即使有也是拿來諷刺或批評。
    看完之後不太會發表自己的看法,因為我比較懶惰,不想把時間花在爭吵。大家在網路上只是需要一個抒發情緒的空間,既然沒有認真要討論,就不可能期待討論會有結果。如果有機會在適合溝通的場合,就會試著溝通,但不常,因為很花時間、耗精力。
    READr 小編:公投那陣子,臉書上有很多關於同性婚姻的新聞,我是個會看底下網友留言的人,每次看完心裡就會默默崩潰,天啊!原來有好多人跟自己的立場不一樣!返鄉投票的時候看到家裡的護家盟傳單也很崩潰⋯⋯。
    楊貴智:這就是社會的現實!所以我才會認為活在同溫層是件危險的事,對議題發展並沒有幫助。與其罵對立面,應該要想其他的方法,這也是我們(法律白話文運動)一直在檢討的地方,法白在同婚議題上有點激烈。
    READr 小編:是說跟網友吵得很激烈嗎?檢討的地方是思考法白想要拓展更多什麼樣的讀者或議題嗎?
    楊貴智:法白想找很多議題來做,各種領域都可以試試看。以往我們很少在議題上表達自己的立場,但同性婚姻例外,我們這次很清楚地把立場表現出來。
    其實我不太能夠理解,為什麼媒體不能有立場?對我來說,媒體有立場是好事,但我身邊很多朋友不能諒解。我有很多法律系的朋友,有人畢業後當律師、有人當教授,他們認為法白的理念很好,普及法律、推廣法律知識,可是當法白在同性婚姻這塊表明立場,很多人就不太能夠諒解。
    一位朋友告訴我,他支持婚姻平權修民法,但不支持法白表明立場,因為一個知識性的網站不應該有立場。我回應:「可是知識本身就有立場。」譬如西歐人認為地球是平的,直到近代,教會才承認地球是圓的,地平說跟地圓說這兩者的立場,與宗教意識形態有關嘛。
    知識本來就不是中立的,知識是你看事情的方式,更何況法律是人訂的。今天社會有死刑跟沒死刑,它不是單純客觀的自然現象,而是這個社會對於道德、價值上某種程度的共識,有立場在裡面。簡單來講就是我喜歡有死刑跟我不喜歡有死刑。
    READr 小編:我可以理解。大學在上新聞學的時候,會教導新聞必須得客觀、公正,要平衡報導,但後來漸漸發現,世界才不存有客觀這件事(笑)!選擇什麼樣的議題、切入角度、受訪對象就是種主觀。我同意媒體當然不能扭曲事實、資訊要正確,但我認為它可以是有立場的,而民眾有權利選擇相信不相信,他們可以在看過各方評論後再思考消化,決定自己該相信什麼。
    楊貴智:新聞有好幾種類別,一種是中央社類型的新聞,告訴你發生什麼事情,譬如哪裡有地震、死了多少人,這種就必須是客觀的資訊,數字不能亂報。另一種是含有觀點的,譬如一篇講述公共建設問題的報導,某座橋又垮了,內容暗示這個橋原本可以不必垮,這就已經不是客觀,有分析評論的性質在裡頭。
    READr 小編:你認為媒體的角色應該是?
    楊貴智:幫助人們傳遞訊息。以法白來說,我們把自己定位在,提供民眾有關法律的訊息。對法律有興趣的人、想瞭解法律知識的人、欲掌握法律脈動的人,都可以看法白。今年,我們想整理立法院裡所有正在修法的草案,不知道會不會有人想看。
    READr 小編:我會想看!但希望它很淺顯易懂⋯⋯。
    楊貴智:我們去年寫過一篇有關「宗教基本法」的文章,不過完全沒有人看。當時宗教基本法在程序委員會,已經引起一波爭議,可是還沒有很多人關注。結果到二讀時,才突然引起巨大民怨,把它擋下來。
    這不是個好現象,怎麼會到二讀才驚覺事態的嚴重性?二讀過後立馬要三讀,就通過了耶!理論上,到二讀程序就擋不下來了,有沒有辦法讓民眾更早知道,立法院現在有哪些法案值得關注?
    媒體的工作是把資訊傳遞給大眾,但目前不可能做到,或是說從來都不可能傳遞給大眾,有興趣的人才會看。從前媒體是壟斷的,沒有雄厚資本,就無法印報紙,現在已經不是了,隨便什麼人都可以設立網站。
    時代會變,主動找訊息來看的人愈來愈多,不單只是被動等待訊息送上門。困難之處在於,怎麼讓大家找到自己會有興趣的內容。
    READr 小編:對 READr 的建議?
    楊貴智:一天五篇真的太多了,客座總編擔任的時間可以拉長一點。個人一天看不到五篇新聞,或根本不看。看到真的覺得有意義的文章,譬如通姦除罪化那篇,就會轉貼,或是我有辦法加上具有個人特色的觀點,才會分享。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最新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