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畝農舍良田起

2000 年,政府為了因應台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可能帶來的衝擊,打出「富麗農村」口號,希望台灣轉型為大面積整合耕種,修正了新版《農業發展條例》,開放農地自由買放,同時特許農民在農地上興建農舍。17 年過去,農地價格漲了,我們的農業卻持續積弱、耕種面積減少,而我們的農村,除了「種」出越來越多鐵皮工廠和壯麗的農舍外,卻沒有因此變得富麗⋯⋯

2006 年,雪山隧道通車後,鄰近台北卻仍保有好山好水的宜蘭縣,從農業大縣搖身一變,成了「農舍大縣」。這一切,到底怎麼了?

根據《農業發展條例》第 18 條相關規定,所謂農舍,就是「擁有農地的農民」受政府特許興建的「住宅」,形式可以是獨棟或集合住宅,容積率、建蔽率等限制卻和一般住宅不同農舍興建的建蔽率皆為 10%,樓高 10.5公尺,容積率最大約 150 坪,基地面積最大約 100坪。重點在於,興建農舍必須以「不影響農業生產環境及農村發展」為前提,且興建農舍後的剩餘農地也必須維持農用。

問題來了。農舍只有農民能蓋,但政府可沒有限制「買農舍」的人必須是農民,導致近年來大量農民在興建農舍後,把這樣另類的「農產品」賣給一般人。一般人並不具備農業專業,加上過去政府對「農地農用」的把關並不嚴格,相輔相成下,就造成「農舍住宅化、農地建地化」的局面。

宜蘭房仲呂柏凱語重心長指出,理論上影響農地價格的重要因素,應該要是水質與土壤,畢竟這才是影響農作物的關鍵。然而,當農地被作為建地看待後,卻是農地面寬、地段、農地興建資格在影響價格——也就是關係到農舍好不好蓋、或能不能賣的關鍵。在他看來,這是農舍所造成的農地建地化,已經造成農村走樣。

宜蘭農民陳章楠也感嘆,從台北跑到宜蘭購買、興建農舍的人們,「十有八九」沒有保持農地農用,還將「台北的生活標準」帶進農村,要求農民不准噴灑農藥、不要太早發動農機,加上農舍會遮蔽農田必要的日照,還將生活廢水排進農業區中,早已對農村與農業造成實質影響。

不只對農舍抱存疑慮的人們有此感嘆,事實上,即便是支持農民興建、買賣農舍的老農,也對農地沒有農用的狀況有所抱怨。

自幼從農,如今已邁入花甲之年的宜蘭老農葉慶文就指出,《農發條例》的精神是要「富麗農村」,所以才開放農地買賣與農舍興建,這是為了將農民從艱辛的生活中解放出來,也是法律賦予農民的權利,外界不應該因為許多農舍「蓋得漂亮」就指責農民,真的那麼想守護農地的話,他建議大家都去買塊田來當農民。

然而,葉慶文也強調:「重點是沒有農地農用。所以政府執行力一定要拿出來,一切照法令落實管理,就不會有現在這些問題。所以問題出在政府瀆職,不是農舍怎麼蓋。」

農地不農用,又怎樣?

雖然《農發條例》在開放興建農舍之初,就已明文要求「不影響農業生產」和「維持農地農用」必須是前提,然而如今從現況來看,前提看似消失,許多人卻還在爭論如「農舍應該怎麼蓋」等枝微末節,未免讓人感嘆到底是劃錯了重點,又抑或是別無選擇的悲哀。

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表示,沒有農地就沒有農業,農舍議題的關鍵確實不是它應該怎麼蓋、蓋在哪裡這麼單純的問題,而是要根本溯源地回到台灣農業的衰弱、農民入不敷出的艱辛,還有農業根本不受大眾重視的窘境去探討。

農舍造成的農地不農用,直接造成的影響就是耕種面積流失、糧食減少、糧食自給率下降。在「農業區」中大量興建農舍,除了造成土地使用分區混亂、管理困難外,也會讓剩餘的農地變得零碎、破碎化。當初政府修訂《農發條例》開放農地自由買賣時,就是希望台灣轉型為大面積整合耕種以迎戰 WTO 挑戰,然而如今的狀況,無疑是在自己臉上打了個響亮的巴掌。

「(農舍)這樣氾濫下去,當然會影響農業生產環境。問題是現在已經有這麼多的負面影響,為什麼大家還是不在乎?最根本問題就是,農業價值沒有被凸顯,被看成是弱勢。農業產值一年才 5,600 億,比不上台積電或鴻海等高科技產業,可是它對生態環境糧食的貢獻,不管 NGO 或農委會再怎麼講,一般人也沒辦法體會。只有當全球極端氣候發生時,大家糧食短缺才會感受出來,否則我講再多大家也無法感受。」

宜蘭農舍四多:數量多、違規多、佔用農地多、交易多

怎麼做,才能讓民眾有感?

2017 年 9 月,農委會喊出「不能只有政府知道」、「訴諸輿論力量」口號,公開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台,要讓民眾知道台灣農地上,到底長出了多少奇特的「農產品」。

暫且不談更為嚴重的違章工廠問題違章工廠佔用總農地面積為 13,859公頃,農舍則為 4,930 公頃,而違章工廠佔據農地,也和《農發條例》開放自然人買賣農地有關。從盤查結果可知,宜蘭正是農舍聚集的重鎮。

全國擁有最多農舍的前五名縣市。農委會農地現況盤查發現,宜蘭農舍最多,違規情況最嚴重
資料來源:農委會,鏡傳媒整理
註1:此農舍統計只包含平地農業土地,不包含山坡地。
註2:此處單位為「土地筆數」,因此一筆土地上可能會有數棟建築。
註3:此處所註記的違規,是農舍興建後剩餘農地沒有農用,也就是所謂的農地違規;至於農舍建築違規,因非農委會主管項目,故不列入統計。

宜蘭、台中、彰化、桃園、高雄分別是在農地上「種」出最多農舍的縣市。全國總計有 66,322 筆平地農地(不含山坡宜農牧地)被蓋上農舍,面積達 4,930 公頃,違法比例更高達 1/3。

值得關注的是,宜蘭縣不僅農舍數量高居全國之冠,其違規量甚至比合法量還多。近一步分析,宜蘭縣農舍所佔用的農地面積也是全國之冠,高達 925 公頃(約為 1,300 個足球場面積),大約佔去全縣可耕種面積 4%,比例是全國平均值 4 倍。

前五大農舍縣市,農舍佔用平地農地面積
資料來源:農委會,鏡傳媒整理

為什麼是宜蘭?

宜蘭為什麼會從好山好水的農業大縣,走上今天這步田地?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因為宜蘭離台北太近了。在搜尋引擎鍵入「台北後花園」,首當其衝跳出來的關聯字就是「宜蘭」,緊接著也能找到不少和農舍(與農舍民宿)有關的網頁。自從 2006 年雪山隧道通車後,台北到宜蘭的車程不用一小時,卻能買到具備田園風光、價格低廉的別墅型農舍住宅,這對飽受高房價之苦的台北人來說,自然有其吸引力。

根據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宜蘭縣自《農發條例》通過後所取得的農舍使用執照量全國第一,而且其核可量很明顯是在 2006 年國道五號雪山隧道通車後,才開始一飛沖天。2014 年,宜蘭縣一共發出了 674 筆農舍使用執照,接近同年度苗栗、南投、新竹縣的總和。當年,宜蘭的農舍交易量達到歷史高峰。

換言之,便利的交通、相鄰的地理位置,加上不合理的台北房價和無法被滿足的購屋需求,使宜蘭農舍成了台北房屋市場的替代選擇商品,也成了宜蘭農舍氾濫的重大「吸力」。

歷年農舍使用執照核可數統計
資料來源:營建署,鏡傳媒整理
註:此處所列出的五個縣市,為營建署統計全國發出最多農舍使用執照的前五名,與農委會盤查全國五大農舍數量縣市有所出入。會有排名和數量的落差,是因為農委會並非建築物主管機關,且進行的是農地現況盤查,所以總量會包含農發條例修正前已建農舍,還有許多違法農舍,而且單位是「農地筆數」,不是「農舍數量」。至於營建署統計資料,只包含農發條例修訂後的,合法領有使用執照的「農舍棟數」,特此說明。

只是,如果上述的理由得以成立,為什麼同樣毗鄰大台北都會區的桃園市,其農舍氾濫狀況就沒有如此嚴重呢?

可能的原因有兩個。首先,桃園的農地被優先拿去種工廠了。根據農委會農地盤查結果,全國農地遭違章工廠佔用面積排行前五名分別是彰化縣、台中市、高雄市、台南市和桃園市,而桃園市農地工廠面積也高達 1,598 公頃,是農舍的 4 倍,說明這兩項農產品的需求迫切性有巨大落差。

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桃園終究成不了「台北前花園」。宜蘭縣內並不存在太多工業設施,「好山好水」和「田園風光」為農舍的居住品質,還有其可能伴隨的美好退休想像加了不少分數。簡言之,在農舍的「產品定位」上,桃園和宜蘭終究不同。

老農成為農舍主力賣家

農舍成為住宅產品,在當前的法規要求下,自然也需要公開透明,讓所有人了解農舍的交易狀況。而我們從資料中發現,宜蘭農舍的主力賣家,是在西元 2000 年前就擁有農地的農民,也就是俗稱的「老農」。

根據內政部實價登錄公開資訊,從 2012 ~ 2017 這 5 年間,宜蘭在農舍交易總量再度拿下全國第一。問題在於,宜蘭縣農舍交易中,共計 1,183 筆農舍(80.4%)交易位在特定農業區中,土地總面積達 165.64 公頃。

全國農舍交易量前五名縣市
資料來源:內政部實價登錄系統;鏡傳媒整理
補充說明:
本文所統計之農舍實價交易資訊,皆為交易筆數,而非實際農舍筆數。舉例來說,假如同一棟農舍經多次轉手交易,會被計算為多筆,所以在統計上的交易「農舍數量」,會略低於「交易筆數」。問題在於,由於實價登錄並沒有要求農地交易(不會註記為農舍)一定要註記老農配建農舍,而農地交易又高達 7,557筆,所以這邊可能會有不小的黑數,這也是本文的研究限制,特此說明。
宜蘭縣農舍交易時間折線圖
資料來源:內政部實價登錄系統;鏡傳媒整理

比對「農委會農地盤查結果」及「內政部實價登錄資訊」,可發現農舍蓋最多的三個鄉鎮,同時也是農舍交易最熱絡的市場。

在前面的篇章中我們提到,宜蘭縣農舍的興建與交易成長,與國道五號雪山隧道通車帶來的台北買家密切相關。然而我們透過交易熱點圖發現,在有國道五號通過的鄉鎮中,鄰近國道兩側的交易確實稍微密集,但也只在五結、壯圍兩鄉特別明顯。主要的交易熱區,還是農舍數量最多的冬山、員山、三星鄉,集中在宜蘭縣的西南角。其中,三星與員山鄉的交易,有集中在蘭陽溪、羅東溪「水岸」的趨勢。

所有農舍
交易熱點
農委會農地農舍盤查結果 / 交易熱點對照圖
資料來源:農委會農地盤查結果、內政部實價登錄資訊,鏡傳媒整理
註1:有 13 筆交易資料因沒有登錄地址,所以此處交易總量為 1,458 筆。
註2:此處的農舍盤查數量,是我們直接從農委會《農業及農地資源盤查結果查詢圖台》後台撈出,總計數字和農委會後來提供的數字有 177 筆落差,特此說明。

更值得關注的是,總交易農舍中,有 1,358 筆交易基地面積小於 2,500 平方公尺,比例高達 92%,而這些很明顯就是屬於所謂的「老農配建」因為《農發條例》規定可興建農舍的農地,面積必須大於 2,500 平方公尺,但在 2000 年之前已取得,且後續沒有轉手的農地,不受此限制,而當時只有農民可以擁有農地,所以這些不受法規限制的農地,就被稱為「老農地」,後續配合「非農民」所興建的農舍,就被稱為「配建」。詳細說明請見〈來來來,看完你就變成農舍達人了!〉章節。。此外,在沒有包含建築物移轉的 7,557 筆農地交易中,也還有 295 筆被註記為老農配建,但因為實價登錄並沒有強制要求一定要備註農舍配建,所以實際上的農舍交易量,絕對會比統計數據更多。

從交易面積分析,可發現宜蘭農舍主力賣方,是在《農發條例》修訂前就擁有農地的「老農」

「特定農業區」是指需要特別保護,且經過農地重劃、改良灌溉渠道和農路的農業區,是台灣最重要糧倉。資料分析發現,超過 8 成的宜蘭交易農舍,竟然都位在特定農業區中,不啻為農業警訊。

77.5% 交易農舍是在 2006 年雪山隧道通車後完工,可看出交通便利程度,是影響宜蘭農舍的關鍵。

註:根據宜蘭縣政府統計資料,2006~2017年共發出 6,662 張農舍使用執照

60% 農舍是在完工 5 年內賣出。《農發條例》規定「新農地」所建農舍在完工 5 年內不得移轉,所以從交易時間也能發現,農舍主要供應源來自「老農配建」。此外,高達 30% 農舍是在完工一年內售出,可見市場活絡程度。

註:有 13 筆交易資料沒有完工時間,所以交易總量定為 1,458 筆。另,有 14 筆資料的交易時間早於完工時間,所以我們將之納入 0~1 年的交易區間。

這些交易資訊所傳達的警訊是——農舍交易的主力賣家,是早在 2000 年《農發條例》修訂前就持有農地的「老農」。宜蘭房仲呂柏凱觀察:「申請蓋農舍的,講白了就是打算放棄(農業)的人。」

宜蘭農民陳章楠則直言:「你賣地(農舍)就是想離開農業啊,所以禁農舍,實際上就是影響他們離開農業的權益,而不是留下來。大家說農民要放棄農業,活不下去了,那以前還不是活下來了?現在農地一坪賣兩萬,你幹嘛還種田?」

農民困境:前有斷崖,後有追兵

有了興建農舍的「吸力」,自然也有讓農民賣農地、農舍的推力。宜蘭老農葉慶文感嘆:「活著才重要。農業讓我們農民看不到希望,也活不下去,你說要守護農田,好啊我第一個把地賣給你,讓你一起來守護,好不好?來啊!」

葉慶文分析,雖然宜蘭一直被視為傳統農業縣,但殘酷的現實是,宜蘭雨水多、日照少,每年只能一穫,一個擁有一甲地(約 3,000 坪)的又會顧的農民,就算領了休耕補助後,一年頂多也只能賺 20 萬元,扣完工錢剩 10 萬元,到底要如何存活?

反觀,假如農民將一甲農地完整賣出,就算一坪算一萬元,賣地後所得 3,000 萬元,光是銀行利息每年都有 40 萬元上下以一年定存平均利率 1.032 計算的話,3,000 萬元的年定存利息大約是 31 萬元。換算等於農民得耕種 4 年才能和一年的孳利打平,有什麼道理要求農民繼續種田?

「以前農地只能農民買,農發條例後大家都能買,用意就是要富麗農村,不要讓農民一輩子當農奴,因為加入 WTO 後,我們農產價格競爭力不足。結果現在吵農舍,水利會不讓人搭排了,農地變成沒有價格,有經濟壓力的農民去農會說要貸款,都不受理了,以前貸款的也被農會討錢,說因為擔保品不足,很多農民走投無路,這什麼道理?」

「前有斷崖,後有追兵,這就是農民的困境。」葉慶文難掩沉痛地說。

不只農民,就連宜蘭縣農業處長游憲廷也認為,宜蘭農業先天體質不良,農業收入還比不上去便利商店打工,政府如果真的關心農舍問題,那就必須解決農業問題,才是對症下藥。「不然農民老了需要錢,他們期待可以投資小孩去唸書,在這種情況下,誰不會在乎他們的農地值多少錢?而農舍能不能蓋,就會直接影響他們的農地值多少錢,這是很現實的問題。」游憲廷說。

雖然宜蘭縣在大家的傳統印象中,一直都是「農業大縣」的形象,然而,根據主計處 2016 年統計資料,宜蘭縣一年的農業產值不過 67.25 億產值,全國排行第 12 名,總產值僅佔第一名雲林縣的 16%。

有趣的是,宜蘭縣農業處官方網頁的「重要農業政策及資源專區」中,首先擺放的就是「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第三個則是「農舍申請人資格切結書」。

農業不振,究竟是農舍的因還是果?抑或皆如是?

宜蘭縣在近年出現許多令人咋舌的豪華農舍。有農民認為無論違建與否,這些農舍多半也沒有維持農地農用,也對農業、農民造成負面影響。但也有人認為,只要可以維持農地農用,農舍怎麼蓋並不是重點。

農舍違法多,六萬護一生

全國農舍違規統計表
資料來源:農委會;統計數據及辦理結果由各地方政府回報

那麼嚴重的農舍問題又該如何導正呢?

這份資料正透露了主管機關的無力。我們可以看到,各縣市稽核數量落差很大,稽核比例也很低,因為各縣市的稽核經費、人力普遍不足,對於農舍的態度也有很大的落差,即便中央主管機關看似敲鑼打鼓地想要控管農舍問題,但回到執行面上,還是得看地方政府辦事。

農舍違建又怎樣?農地不農用又如何?開罰數就是普遍偏低,改正情況甚至不一定有回報,民眾要如何相信政府有決心、有能力控管農舍問題?

根據宜蘭縣議員薛呈懿提供資料,自 2000 年到 2017 年 10 月間,宜蘭縣政府針對農地使用違反區域計畫法 21 條的情況(沒有農地農用),總共只開罰了 1,380 次,開罰總金額 9,559 萬元,換算後每個違規案件,僅被裁罰 6 萬 9 千元。

此外,在 1,380 件被處罰的個案中,也僅有 80 件被裁罰兩次、 8 件裁罰三次、 4 件裁罰四次。換句話說, 1,288 個違法個案只被開罰過一次。農委會知情人士透露,這就是所謂「六萬護ㄧ生」的概念,繳完罰單後,後續即便沒有改正,也很難再被稽核了。

宜蘭縣代理縣長陳金德在 2017 年 11 月接受媒體採訪,被問及農舍違規問題時,曾放話「台北拆 1% 的違建,宜蘭就拆給你看」,但在台北市長柯文哲表示北市已拆 3% 違建時,陳金德卻又改口,說當初只是為凸顯違建是各縣市政府都要面對的難題。

姑不論台北拆了多少違建,宜蘭又對多少農舍開了刀。光是對照宜蘭縣與台北市的拆除違建預算,就知道兩地處理違建的能量天差地遠。不只經費少,宜蘭縣就連人力也遠遠比不上北市。台北市建管使用科表示,他們的拆除區隊人數有 64 人,相較之下,宜蘭縣政府相關人士則透露,他們不但只有 5 人可以處理稽核業務,專門處理拆除違建發包業務的也只有 1 人。該名人士也補充,雖然宜蘭縣近兩年的拆除違建預算,已經從長期以來的 50 萬元,「巨幅」成長到 200 萬元,但扣除廣告物拆除預算後,其實也只剩 120 萬元可以發包拆除違建業務。

沒錢沒人,真的能期待宜蘭縣政府有辦法大刀闊斧處理農舍違規問題?對於這樣的質疑,宜蘭縣政府似乎顯得不擔心。

為了回應連日來衍生的農舍風波,陳金德在 2018 年 2 月 1 日時公佈《宜蘭縣興建農舍審查作業要點》和《宜蘭縣申請農業設施審查作業要點》,計畫優先處理有公共安全疑慮、建築違規投影面積超過 100 平方公尺、沒有落實農地農用的違規農舍,揚言「有看到就直接處理、開罰」,再讓農業處去慢慢輔導違規情形較不嚴重的農舍。宜蘭縣地政處長黃志良表示:「未來農舍除了過往管理政策外,縣府每年 6 月到 8 月還會做農牧用地普查,由農業、建設、地政、和公所等相關單位一起去做⋯⋯我們有 4 個稽核人力可以去查處農地是否農用,已經評估過這樣的人力不是問題。」

顧好農業,才能管好農舍

談起多年來總是被當作眾矢之的的宜蘭農舍,老農葉慶文難掩激動地說:「簡短來講,我認為就兩個核心問題而已,農業無法生存,和農舍無法落實管理,就這麼簡單,別的都不用講,吵那些都不重要。」

他強調,一旦農舍停擺,勢必會導致許多老農走投無路,但這明明是法律賦予農民的權益,農民沒有義務守護農地,也有權「不當一輩子農奴」,所以農舍本身沒錯,農民也沒錯,錯的是公佈法令後卻無能管理,導致農舍失控,引起爭端的政府。當了一輩子農民,葉慶文的口吻聽來氣憤,但其實更多的是無奈;如果農業是條好路,蓋農舍也能確保農地農用,他不認為自己需要花力氣去辯護這些事情。

宜蘭房仲呂柏凱則說,作為房仲,外界會認為他們是農舍的推手,也是既得利益者之一,但他作為宜蘭在地子弟,看到農地被種滿農舍,心中又何嘗不痛。他認為,日前中央與地方政府在爭論農舍「臨路臨側」問題,但申請蓋農舍的,講白了就是打算放棄農業的人,所以農舍應該怎麼蓋,並不是最重要的事情。

呂柏凱強調:「政府除了要把關農舍之外,也要把正在從農,還有以後想從農的人覺得有希望,不然就是讓農地荒廢掉了。所以農業一搞好,我覺得住農舍是沒有問題的。先問我們到底要怎樣的農業,才能回來定義農舍的政策怎麼去走。」

繼續閱讀

  • 文字:鐘聖雄
  • 攝影:林俊耀、鐘聖雄
  • 田中央攝影作品提供:張良一
  • 資料統整:鐘聖雄、徐以樵
  • 網頁:許玲瑋、v_k、KC-Farmer、HY Tan
  • 發佈日期:2018/03
萬畝農舍良田起
農地不農用又怎樣
宜蘭農舍四多
為什麼是宜蘭
老農成為主力賣家
農民困境
六萬護一生
顧好農業才能管好農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