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進度0%

【數字看香港】主權移交 24 年迎接鉅變  學者:港人還在摸索如何重新參與政治

【數字看香港】主權移交 24 年迎接鉅變 學者:港人還在摸索如何重新參與政治

閱讀時間 8 分鐘

今年 7 月 1 日是香港主權移交中國 24 周年,同時也是中國共產黨建黨 100 年的日子。由於香港特首林鄭月娥前往北京參加慶祝活動,慶祝儀式改由政務司司長李家超主持,他在致詞時強調,這一年香港施行《國安法》並修改選舉制度後,未來將「由亂轉治」,絕對可以谷底回升。
李家超對香港的未來充滿信心,對一般市民而言,他們的生活卻持續面臨政治、經濟與文化的鉅變。READr 整理了 4 個關鍵指標,從房價、失業率、中國移民、到對外貿易表現,並採訪了親身經歷這些變化的港人,帶你一覽東方之珠「回歸中國」 20 多年來的變化。

房價:SARS 後屢創天價 港島每坪要 279 萬 

香港港島地區近 30 年房價變化
香港的高房價舉世聞名,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的統計,如果要在香港本島買一間 21 至 30 坪的房子,2020 年一坪要價 279 萬(下文貨幣單位皆為新臺幣),而這還不是近年的最高紀錄:2019 年香港爆發一整年的反送中社會運動,房價也衝上歷史新高,一坪超過 282 萬。同年,臺北市大安區的房價每坪約 93 萬,對比之下,香港房市的確高不可攀。
1990 年代初期,香港的房價就有逐年增加的趨勢,並在 1997 年出現歷史高峰。迎接千禧年不久,香港接連遭遇亞洲金融風暴、SARS,2003 年一度跌到 21 世紀後的新低點。但在疫情之後,房市持續回溫,至今熱度不減。
香港恒生大學社會學系講師戴遠雄年近 40 歲,他觀察身邊的親友,發現買房的人要不從事高收入的工作,要不就是家裡出錢贊助,「有親戚跟我同樣年紀,已經退休不工作了,收租就好。」另一群在外租房的朋友,則一直被上漲的租金追著跑,尤其政府在 2004 年取消「租務管制」政策,房東可以隨意加租,可以想見對香港的年輕人來說,房子是生活壓力的主要來源。
跟著房價一同上漲的還有物價。戴遠雄補充,差不多也是在 2003 年,香港的物價出現短暫下跌,之後就一直往上飆;雖然政府稱市民平均收入上升,想為高房價現象緩頰,「但(收入漲幅)根本追不上物價,這在我身邊的親朋好友身上是很明顯可以感受到的。」

人口變化:持「單程證」赴港定居 155 萬中國人移根香江

近 30 年中國人持「前往港澳通行證」數量變化
在主權移交之前,香港和中國長期有著密切交流,每年都有不少非法入境者試圖逃過邊境搜查,偷渡到香港。1982 年,香港和中國政府達成協議,議定由中國民眾須持有「前往港澳通行證」(俗稱單程證),才能取得合法居港權,一開始每日限額 75 人,經過兩次調整,1997 年後增至每日 150 人;至 2020 年止,已有 155 萬中國人以此方式申請前往香港定居,占全港兩成人口。
除了持單程證之外,也有中國人赴港讀書後,就在香港成家立業,再加上中國政府 2003 年推動「港澳個人遊」計畫,民眾只要辦理簡單的個人旅遊簽,即可到訪港澳,一時之間大量中國人湧進香港,即便創造觀光紅利,卻也造成香港居民的日用品供應短缺、公共服務及交通系統負荷過重等社會問題。
戴遠雄表示,90 年代末期,香港學界普遍擔心中國新移民會擠壓原本居民享有的社會福利資源、影響就業機會;但從政府的統計看來,極少新移民申請「綜合社會保障援助計劃」,例如失業補助金等等,並無造成明顯負擔;反而是開放旅客自由行影響深遠,多數香港人開始不喜歡中國人,也對中國政府感到不滿。
2010 年之後,中國人進入香港的人數穩定維持在 4 至 5 萬人之間,但在 2015 年開始有了變化。該年和 2019 年入港的中國人減至 3 萬多,推測是和「雨傘運動」及「反送中運動」有關,2020 年更是急劇減少。同時,香港也同時出現明顯的「移出潮」,有許多香港人選擇移民海外。
外界解讀是受到「反送中運動」與《國安法》的實施影響,香港政府統計處澄清,去年人口首度下跌是受到疫情影響,香港和各國實施關口管制和檢疫措施,使得在疫情前就已離港的港人選擇繼續留在外地。政府發言人強調,香港居民可能因工作和讀書才出入境,在概念上與移民並不相同。
不過,香港教育大學亞洲及政策研究學系助理教授伍鳳嫦指出,港區《國安法》通過前後,有許多人準備移民,加上近日《蘋果日報》停刊,讓更多香港人感到害怕,認為港府對言論自由容忍度越來越低,「我身邊很多朋友都因此選擇離開,大部分都是為了小孩,不想讓自己的小孩在這裡長大。」

失業率:疫情創第二波失業高峰 旅遊人數銳減 

香港近 30 年失業率變化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統計,1997 年主權移交後,香港失業人口便翻倍成長,從 7.1 萬人升至隔年的 15.4 萬人;2003 至 2004 年則受 SARS 疫情重創,失業率高達 7.9%,創下歷史新高;第二波高峰則在今年 1 至 5 月,失業率達 6.4%,主要受 COVID-19 疫情影響。
作為「東方明珠」的香港,觀光業蓬勃,甚至被視為主要經濟支柱之一,但今年最新 1 至 5 月數據,訪港人次僅 2.7 萬人次,與去年同期比較,跌幅高達 99.2%。疫情重創下,香港零售、餐飲等觀光產業面臨寒冬。
值得注意的是,在疫情影響前,2019 年訪港人次和前一年相比就跌幅 14.2%,香港旅遊事務署曾指出,是受「本地社會事件」影響,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暗示當時引起香港劇烈震動的「反送中運動」,是導致觀光業重創的主因。
此外,港版《國安法》上路後,美國前總統川普立刻簽署《香港自治法》,取消美國給予香港貿易上的特殊待遇,也連帶影響不少跨國公司宣布撤出香港。香港美國商會調查,325 家受訪企業中,有四成 表示擔心受到港版《國安法》影響,正考慮撤出香港。
伍鳳嫦觀察,過去香港擁有高度自由、資訊流通優勢,讓香港得以成為亞洲的重要金融中心;但《國安法》通過後,許多投資商擔心誤觸法令,又擔心資訊不夠流通,自由受到限制,就會轉而選擇政治局勢較穩定的地方,例如新加坡。大批外資接連撤走,讓香港的失業率持續攀升。

對外貿易:疫情、中美貿易戰夾擊 進出口衰退

香港近 30 年對外商品貿易變化
香港近 23 年對外服務貿易變化
香港經濟高度仰賴國際貿易,從近 30 年對外商品貿易變化數據可以發現,2009 年受金融海嘯波及,貨品進出口皆衰退超過一成,創歷史新高。自從 2019 中美貿易戰衝突、2020 年 COVID-19 疫情影響,再度出現衰退。
疫情重創下,世界各地封城、活動減少,導致經濟活動急降,讓香港出口貿易蒙上陰影,包括鑽石、珠寶等奢侈貨品出口量都大量下跌。
至於服務貿易,香港主要輸出運輸、旅遊、金融服務,包括跨境金融與商業活動等等。香港服務貿易隨著全球經濟市場波動,包括 2009 年金融海嘯的重創,近年的最大跌幅則落在 2019 年,服務輸出跌幅將近 10%,為近 20 年新高。此外,反送中運動也重創香港旅遊業,讓服務輸出急遽惡化。

馬照跑舞照跳?港人生活充滿國安法「紅線」

「對香港人而言,7 月 1 日只是一個假日,不是值得慶祝的日子。」戴遠雄一邊瀏覽網路上的訊息,一邊說:「我看今天的新聞,非常少的香港人主動慶祝回歸中國,甚至在不久前警察才把維多莉亞公園封起來,不管你是支持或批評政府,一律不准進去。」
戴遠雄表示,維多莉亞公園長期以來都充滿政治意涵,1997 年香港主權移交中國之後更是明顯。懷抱各自主張的團體每年在 7 月 1 日都會齊聚維多莉亞公園,表達自己的聲音;如今警察用防疫的理由大規模封鎖維園,可見政府並不願意在如此特殊的日子,放任民眾出聲批評。
1990 年代晚期,許多人對香港的發展一直抱著觀望態度,伍鳳嫦回憶道:「你會看見香港一直在掙扎中、不停搖擺,重新找尋自己的角色定位。」經濟起飛後,香港也與國際接軌,變成亞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然而與此同時,跟中國的矛盾也不斷擴大。
伍鳳嫦解釋,香港人認為中國人來到香港搶資源、討福利,但另一方面,中國人也認定香港人不知足,「大家的矛盾不能解決,香港人的仇恨又一直加大,最後就出現一連串的問題,導致香港一直倒退,不能維持優勢。」
「現在是很黑暗的時代。」伍鳳嫦語帶無奈,她表示,所謂的黑暗並不是指經濟上的窮困,而是自由、思想都被外人拿走,《國安法》就是最好的例子,「它可怕的是,當局並沒有直接找上來,我們就已經害怕到選擇噤聲、不再說話。」她嘆了口氣,說:「我不知道黑暗會持續多久,但歷史告訴我們黑暗總會過去,我們一定要有堅定的意志,不能把僅有的空間都放棄,我們一起就可以不輸。」
戴遠雄也認為,經歷 2019 年一整年的抗爭運動,現在的香港人仍在摸索,該如何找到一個新的方式參與政治活動。有人組成小隊,前往車站等人潮較密集的地方「開站」,準備一些文宣品,講述港版《國安法》、《送中條例》、六四歷史等議題,雖然還是有違法的風險,但至少是一種表態。
改變劇烈的還有選舉,香港議會 5 月底通過選舉制度修法,刪減立法會的直選議席席次,並設立新的候選人資格審查委員會。戴遠雄表示,民眾也在觀望,未來是否還能透過選舉表達自己的政治立場,尤其現在泛民派遭大舉搜捕,「但我還是相信人是追求自由的,一定還會有人想辦法去抵抗政府,只是我們都還在思考。」

如果你關心這個議題

贊助 READr 一起媒體實驗改革
相關報導
最新報導